丰富的自然界色彩,可谓绚丽缤纷、五彩斑斓,是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色彩写生是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的真切感人的强有力的手段。在作画过程中,正确地观察和掌握物体的色彩规律能提高分辨色彩的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是色彩写生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作画者的色彩写生水平,不仅要强化色彩意识,还要掌握色彩写生的整体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一、色彩的形成规律
物体的色彩来源于光源的色彩和不同质地的物体对光的选择吸收与反射的能力。对于物体的色彩,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其色彩的认识和感受都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色彩,必须对色彩有全面的了解。
1、 认识色彩与光
对于色彩现象的成因以及色彩概念和原理的认识,通常从光色谈起。因为光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色彩的起因。色彩是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绘画中的色彩分为写生色彩和装饰色彩两大类。装饰色彩着重研究物象固有色的对比、协调,颜色组合、色调问题,在色彩运用上比写生色彩更注重色的单纯和大色块对比,主观性较强;而写生色彩也考虑物象的固有色、色调的协调等问题,但它更注重不同光照条件下物象的客观色彩变化以及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色彩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还相互联系,无论是写生色彩还是装饰色彩,都各有特长又有局限性,在色彩训练中不能彼此分割,应相互渗透,才能认识色彩,体会色彩。我们只有懂得了光与色彩现象的成因与规律,才能开始步入绘画色彩的写生阶段。
2、 色彩形成的客观因素
色彩与形体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是形与色产生的形象使我们获得了艺术的享受。形体的色彩主要来自构成色彩关系的三个方面,即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光源色是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形成了光的不同颜色,绘画上称为光源色。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的光源色也不同。光源色是光自身的色彩倾向,它影响物体的色彩,物体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能呈现明暗和色彩,没有光就看不到颜色。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正是由于光源色的差别及其变化才使物体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固有色是受光物体对光源色的色彩吸收与反射作用形成的,由于各种物体吸收与反射色光的性质不同,在人们的视觉上形成了不同的颜色,我们称物体上所呈现的颜色为固有色。“固有色”是一个不准的概念,世上本无“固有色”。因为物体的色彩是受到光的限制的,物体本身并不呈现固定的色彩,人们所说的固有色是在比较柔和的日光下呈现的色彩印象,随着光源色和周围物体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固有色”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在绘画中不用纯粹没有调配的颜色,这不仅是物体本身固有色的要求,同时也是与光的强弱、冷暖、距离、方向等有关系。固有色与光源色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明确这一关系,对我们的观察和使用色彩作画是极为重要的。
在一定的环境下,周围物体的颜色相互影响所呈现的色彩成为环境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决定物体色彩的第三因素。它强调被描绘的物体受周围环境色彩的反射光影响,所呈现出的色彩是与光源的照射分不开的,具有客观真实的视觉感觉。因此,同一场景不同的物体上,通过吸收与反射,相互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色光影响,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这三者有主有次相互制约,形成和谐统一的色彩整体。色彩写生中要强化色彩的可变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在描绘物象上的相互关系,防止过分强调物体的色彩变化而忽视形体。
3、把握色彩的空间透视变化
把握色彩靠感觉,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色彩与空间的关系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由于色光波的散射程度不同,光波的长短也不同,色彩在空间的传递中也产生变化。空间距离近的,物体轮廓清晰,明暗色调差别大;空间距离远的,物体轮廓模糊,明暗色调差别小,物体明暗面层次不清楚且色调统一。同时,由于空气和其他空间因素的影响,不同距离的物体,其色彩的纯度和冷暖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归纳出空间色彩的基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近鲜明、远模糊,近对比强、远对比弱。利用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可以在二度空间上表达出具有长、宽、深的三度空间。
二、色彩写生的整体观察和表现
1、 整体观察
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习色彩的一个关键环节。任何物体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认识色彩的观察,唯一正确方法就是整体观察、互相比较,分析和发现色彩的大关系。整体观察是为了把握和控制画面的基本色调和大的色彩关系而对描绘对象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比较是整体观察的深化,严格地讲,一切色彩的变化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各种微妙的色彩。只有通过对物体间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进行反复比较,分辨色彩倾向,寻找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和差异,才能掌握对象诸种因素的正确关系。
(1)色相对比: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只有在明度相同、冷暖难分的情况下,才能用色相来比较。
(2)明度对比:色彩的明暗差别,即深浅变化为明度。色彩的差别又包括某种色彩的深浅变化和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比较明度时,一定要把重要的颜色找出,再把亮的颜色找出,然后由深到浅排列,在画中建立一个次序,同时根据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把握住大的黑白灰关系,将对象的层次进行概括,进行对比,使画面效果丰富多彩。如画面缺乏深色或浅色就造成画面“灰”,层次没有概括或过多会失去对象本质的真实感。
(3)冷暖对比:冷色与暖色是人们的生理感觉和感情联想。色彩的冷暖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两种色彩相比较是决定冷暖的主要依据。没有暖的对比,冷色也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色彩的冷暖感觉是通过整体分析比较而得出的。光源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暖色光使物体受光部分变暖而背光部分呈现其补色的冷色倾向;冷色光使物体受光部分色彩变冷而背光部分呈现其补色的暖色倾向。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在色彩关系上是“冷暖”交界的边缘,而“高光点”的色相,是光源色的直接体现。
(4)色调对比:色调是指各种颜色不同的物体所构成的色彩在明度、冷暖、色相、纯度等方面的总倾向,也指一幅画的主要特征,大的色彩效果,是一幅画的总体面貌。调子之间的比较,目的是为了确定调子的明度、冷暖和色相的倾向,使描绘内容有一定的气氛特征,统一本来彼此不协调的色彩,调子起着色彩的支配作用,色调不统一时画面会产生紊乱。因此,首先要看到一个整体的、和谐的大小色块所组成的总的色调特征,其次把对象、光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的观察比较,在整体比较中捕捉色彩。如:早上的景物,受光面在阳光的暖色调之中,暗面则受天光影响而统一与冷色调之中。当冷暖色调不明确或较乱时,其色调也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