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经封建社会的成熟,到今天再次流行,虽历经千年,却依旧在人类文明史中熠熠生辉。倘若没有装裱对书画的保护作用,我国绝大多数的书画艺术品都可能因为岁月侵蚀、人为等种种原因而变得残缺不全,失去其原本的整体美,甚至完全丧失其应有的艺术价值,最终被作者或收藏者所丢弃,这是十分可惜的。然而,清代周二学在其《赏廷素心录》中却说:“书画不装潢,既干损绢素;装潢不精,又剥蚀古香。”明代周嘉胄在其《装潢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前代书画历传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所以说,装裱作为一门学问,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除使美化书画使之锦上添花、升华书画意境和艺术价值之外,对书画的保护与修复功能更是一大特色。揭芯工作是修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精细慎密的程度,实无异于医生做复杂的显微外科手术。这正如《装潢志》上所说:“书画性命,全在于揭”。揭芯工作是先把旧的画芯用清水浸透,然后将画芯反面朝上,用刷帚刷平于案台上,再揭去原裱的褙纸或托芯纸,其中揭托芯纸是关键中的关键。托芯纸,是指和画芯直接粘连的一层纸,术语也称“命纸”。命纸揭得不好,会将其画芯揭损而减少画芯的寿命。揭旧花画芯的手法有搓、揉、捻、揭几种,不管使用何种方法,但必须谨慎而有顺序地将其揭清,揭得厚薄均匀。揭裱过程中应注意几点:首先,揭好的画芯用湿毛巾盖好,以防其干而绷裂;其次,揭芯时受手掌、手腕、手臂压到的地方都要垫衬纸,以防把揭好的画芯碰伤或粘起;另外,揭好的画芯上的纸屑,一定要等到画芯干后方能用毛掸掸去,掸不掉的,可用镊子夹下,不可在它画芯湿时掸纸屑,否则,极易损伤画芯。但书画只经揭补,还不为完全修复,须把缺损的画意补上,才为完整。补缺画意,叫“全画”,也称“全颜色”。画芯的残缺之处都补上了,果然色如初著,因此装裱质量的优劣也是名家书画存亡的关键。历代以来,装裱如同为中国书画镀上了一层保护膜,使其不易暴露于外,因而,纵然岁月如何久远,仍可在多次装裱的保护下,使文物得以完整保存。至于虫鼠滋扰问题,收藏和鉴赏名家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即在裱褙涂抹一层虫鼠忌惮的中草药或特殊材料,如蜂蜜、蛤粉、白芨和石蜡等等,不仅如此,宋元时期还开始在书画用墨方面使用药物,称为“药墨”,这些都为中国书画的收藏提供了保障。因此可以说,就装裱本身而言,它的保护功能较之装饰作用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正是有了装裱艺术对书画作品的点缀,在鉴赏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装裱对我国古代优秀书画作品还起着保护作用,而且年代久远的书画艺术品需要间歇性地装裱,一方面可以避免岁月的腐蚀,另一方面也可以抵御虫噬鼠咬带来的破坏甚至毁坏。正是由于装裱艺术的日臻成熟,生活在千百年之后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一睹许多不同朝代的书画作品真迹,领略中国历代众多书画大师的不同风范,避免了许多遗憾的发生。
装裱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使中国书画作品更具韵致,艺术美感和艺术价值得到升华,而且大幅延长了中国古代书画的保存年限,甚至许多曾经出现残损的书画,在装裱的修复之下,也得以保留至今,此是为纵向即时间上的延伸;同时,装裱作为中华博大精深书画艺术的冰山一角,装裱工艺师们以艺术再创造的执着追求,努力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与当时的审美观以及建筑的构造、室内的装饰手法等相互结合起来,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绘画技法,以线与面的构成,色彩的协调和平面立体透视的手法,表现出古朴、淡雅、清秀、大方以及富丽堂皇等特有的艺术效果,此是为横向即空间上的延伸。因此,装裱在一定程度上即中国书画艺术的延伸。
参考文献:
[1]杜子熊 《书画装潢学》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5.
[2]王以坤 《书画装潢沿革考》 紫禁城出版社 1993.6
[3]张彦远(唐)著,肖剑华 注释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