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书画艺术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冰山一角,在人类文明史中绽放着永恒的光芒,深受国内人士及国际友人青睐。然而,众多绝世书画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除了历代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细心呵护之外,装裱工艺同样功不可没,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装裱是中国书画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关键词】装裱;宋代宣和装的品式;时间;空间;延伸
一、书画装裱渊源概述
装裱(又名装潢、裱褙、装池等)因其独特的修饰魅力以及对书画艺术特殊的保护作用,为历代书画艺术家和书画鉴赏、收藏家重视,尤其在唐代之后备受人们青睐。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书画又有书法和绘画之分。中国书法在约五千年前的文字创造时期就已萌芽,西周奴隶制社会时期金文的出现,是中国书法的成熟的第一季;而从出土的古文物来看,绘画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装裱较中国书画而言,出现的时期就要晚的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我国书画装裱艺术被公认为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但随着湖南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的出土,这一时间被推前了至少三百余年。
中国书画装裱理论上虽然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相关文字记载却寥若晨星,且很晚才出现。唐代的张彦远是已知对我国装裱进行记载的第一人,“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唐朝以后,就进入了中国书画装裱的繁荣阶段。宋代堪称我国书画装裱的全面成熟时期,当时的皇帝大多酷爱书画艺术,宋太祖赵匡胤全面接收五代四蜀、南唐的收藏,并保留“图画院”的体制;宋徽宗更是设立画院,书画装裱家自此被列为官职, 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皇家的重视和倡导使装裱在当时迅速流行,且在书画家和装裱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中,书画装裱史上有名的“宣和裱”格式也在此时形成。直至明代,我国才有了较为全面阐述装裱艺术的文献。明人周嘉胄所著《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书画装裱著作。这一时期,书画装裱也开始成为一个独立行业,尤其在苏、扬一带,更是店面林立。可见,装裱发展至此,已非皇室权贵上层社会和书画名流群体专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明书画留传至今数量众多,除了时间上的原因,装裱的流行和工艺的成熟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装裱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横向和纵向延伸
华夏五千年,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之中,创造出无数饱含智慧的宝贵财富,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四大发明的传播过程一样,装裱作为无数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在很早以前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系列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的特定品式,为他国学习、借鉴。
据史料记载,唐代《历代名画记》的编纂者张彦远本人亦为书画家、书画收藏家和书画装裱名家,因而对书画及书画装裱研究都极具造诣。这在他的文著中也有提到,“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唐太宗在位时期,日本国奈良朝来我国学习装裱,太宗就下旨张彦远“面授技艺”,我国装裱技术自此流入日本,后来又陆续传到朝鲜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
装裱后的《丧乱帖》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的书画艺术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更促进了我国书画装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
书画装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装裱后始宜于收藏和欣赏。现在常见的以工致精美著称于世的“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在北宋徽宗时演变形成的一种装池形制,也是徽宗宣和年间宫廷內府规定的装裱品式,一直沿用至今。标准的卷轴宣和装格式为五段,靑绿色绫天头,黄绢地前隔水,画芯,黄绢地后隔水,纸箋地拖尾。如果是字卷(书法卷轴)画芯前用双隔水——黄绢隔水,加月白色绢隔水,也有在花芯前后各用一个隔水的,标名称用。拖尾纸用高丽箋、白麻箋或蠲纸(一种加了浆的纸)。卷轴通长上下加有深褐色纸的小边,包首用缂丝或织锦材料。轴头两边凸出,如同敦煌发现佛经卷的轴头装式。挂轴的宣和装格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画芯上下有绫隔水,然后在其四周镶褐色小边,再上镶天头,下镶地头,(天头上加贴惊燕)。第二种,在画芯的四周直接镶褐色小边,然后上镶上隔水与天头,下镶下隔水与地头。由于水、火、霉蛀的自然损坏和宋“靖康之变”,再加上历史的变迁,现已无从看到完整的宣和装原裱。较为完整的卷轴宣和装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 》。此卷虽然有些部位经过更换,但天头、前后隔水、画芯、拖尾等接縫处都盖有“宣和”、“政和”等墨印,是较典型的例子,通过此卷大致可以了解到北宋宣和装各部位的尺寸比例情况。卷轴宽度27.5厘米,天头长36.1厘米,玉池用绫,前后隔水材料均是宋代黄绢,前隔水9.1厘米,后隔水9.8厘米,花芯长度145.6厘米,拖尾是宋代高丽箋(两段),连本身共五段。共长61.3厘米,第一段27.3厘米,此段是画卷的原装拖尾,有“政和”、“内府图书之印”二印为证。“宣和装”的讲究程度近乎完美,内部府中秘藏得书画名迹,皆用皂鸾鹊木锦褫,白玉珊瑚为轴,令后人叹为观止。由于宋朝丝织业发达,宋人喜爱在小幅绢素及团扇上作画,进而出现“蝴蝶装”册页的装裱形式。“蝴蝶装”借鉴了书籍“蝴蝶装”的精髓,册页因其翻动时呈现蝴蝶展翅状因而得名。宋宣和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装裱品式,名曰“龙鳞装”,也叫“鱼鳞装”。外观为卷轴,展开后是层层相错的页子,很像错叠鱼鳞,故称“鱼鳞装”。这种装饰可两面阅读,又保持手卷的外形特征,显示了宋人丰富的创造力,可惜这种品式没有得到推广。宋宣和装在不失基本格式的基础上,使装潢更具艺术性,而且装潢精巧创新,致使装裱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为以后的书画装裱确立了标准。
《装潢志》曰:“书画付装,必先审视气色”。可见,选定搭配合适的镶料色彩来装裱各类书画作品,能给人以清雅大方之感,像宋代宣和装,通天小边多为深颜色的,隔圈和隔界的颜色则是根据画面的色调来选定的,画面的颜色浅,则隔圈和隔界应配深色或略深于画面的颜色;如果画面的墨色浓,隔圈和各界可以略浅于画面,而天地头则应是深颜色的,通天小边可以和天地头是一种颜色的。不过宣和装也有使用三色裱的,也就是利用三种颜色的镶嵌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多变的形式来装饰画面,以求能充分地突出画面的主题,又不喧宾夺主。从颜色的变化、布局到形式的变化和规格比例,从局布的接口效果到整体结合的统一,要将裱件的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首先应从质地、做工、形式上加以改进,给人以视觉上的真正享受。不论何种画面,也不论房间的空间大小,只要通过装裱工艺师的手,加以装饰的效果,就如同摄像机的变焦镜头远能拉得回来,近可推得出去,从感觉上能够排除由空间的狭窄而给人的压抑感,反过来又可弥补由于厅堂的高大而给人的空旷感。两者合一于画、于室、于人都会产生一种新意。同时也会感受到那将一幅幅书画陪衬,烘托得如此典雅、和谐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使其在造型、色彩、结构、用料、实用、美观等方面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佳品,更加增强了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书画艺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