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三个层面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途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近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在科学领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迫切要求。生物学科是一门典型的自然学科,但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研究与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联系不断加深,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其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三个层面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途径进行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最重要的地方。因此,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先从课堂教学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致可以从如下的教学途径着手考虑。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生物科学史是有趣并且令人振奋的。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不仅能够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生物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诸如达尔文等生物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坚持真理的历史史实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树立崇高的求知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渗透,学生们更加明白了自己学习生物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自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一切生物都以生命的形式存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能使人正确理解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或是其他生物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们清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达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培养起作为一个人类的自豪感,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不仅爱惜生命本身,更珍惜作为活着的个体应拥有的权利和尊严,让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之一。而有关环境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主要集中在生物这门课程中,因而,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首先要明白确立什么样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环境保护,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是要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仅这一代人能够承受,并且能使后代人能过上不受这代人影响的生活。因此,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让同学们接受正确的环保观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实验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生物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试验。充分利用这些实验素材,对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细胞这一部分时,在实验课上应该让学生首先模仿着老师进行试验,模仿并不代表着机械的重复,而是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起的运用方法,等熟悉了基本操作步骤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培养其人文精神。最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们分别向大家介绍细胞的各个部分及其相关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例如上台演讲等)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使得学生们不仅更加熟悉自己所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分工意识的建立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这些有趣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洗礼。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由于人文精神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使得它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培养起来。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但是毕竟上课课时有限,能够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机会也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等原因,使得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活动育人,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变得非常必要。
例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就此开展野外观察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接触这些绿色植物。老师通过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觉寻找和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并向学生提问有关知识,在适当的时机启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大胆质疑,找出现实中的植物与教科书上的植物不相同的地方,以及现实社会对待自然的种种不合理做法,由老师向学生解释,并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索。在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上交活动感想,总结自己学到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贯穿和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这些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性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三个层面的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完全可行和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教学途径进行长期的综合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