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及时,回答后要适当的评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我在听课时,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提问学生回答后,一句“坐下”,不予评价,学生不置可否,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实效。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说“很好”、“错了”等,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想法与做法给予适当评价。评价要适时适度,不夸张。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评价使其有所收获,使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上课时,我对敢于主动站起来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再接再厉。对于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回答时声音很小、紧张过度,我会耐心等待,并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鼓励他(她)声音可以再大点;我一般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亮点之处(比如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等)我及时表扬,答错的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双向提问,提问要师生互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学生个个对答如流,应该不算是真正的好课。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出于种种担心,教师单向对学生提问、学生缺乏提问自主权的现象仍很普遍。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问,为了不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我一般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查找资料,列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可以是对知识点的不理解,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联系实际生活的疑惑等,然后我整理问题。对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做答;对个别性问题在辅导课或课后单独做答。我根据这些疑问对上课内容再做处理,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解决学生的“疑之所在。”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某一方面的不理解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做答,如果学生的知识不足以回答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尽量运用其知识来进行答复。但碰到有时老师也不能给出完整的满意的答案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需要查询考虑一下。”“课后我们再共同探讨。”这种互动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地提高,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总之,政治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性,从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无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