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识到问题在学习和科研中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新课改要求教师恰当地释疑解惑,而课堂提问无疑是释疑解惑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笔者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有效提问的内涵、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问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的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问随意性大。在一节课中,有的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提问多达几十个,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提问则一两个甚至没有,教师“满堂灌”,学生兴趣索然。什么时候需要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指向不明,目的不强。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的教师提问方式过于呆板、单一,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只会问“对不对”、“是不是”,致使学生很多时候为了配合教师而异口同声回答“是、对”或“不是、不对”;有的提问后不会引导学生回答,不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的“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致使教师反复重述问题或打断学生发言替之回答等现象普遍存在。提问的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设问或是难度过大,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使之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的设问或是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的教师设问缺乏开放性,怕过于开放的回答不好控制教学节奏、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设问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固定唯一,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问缺乏及时适当的评价。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评价模棱两可,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愿批评;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这些做法都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提问,教师在“满堂问”,体现不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师生平等”、“师生互动”。
作为政治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因提问而精彩?
三、教师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有的放矢,提问要有针对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有的放矢,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思维服务,又利于达成本课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包括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个方面。例如我在《投资理财的选择》的教学中,本课概念较多,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股票、债券、保险、储蓄有什么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什么异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将四种投资方式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问题的内容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提问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例如在《信用工具与外币》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本课内容的重点是“信用工具的种类及其优点”,难点是“汇率变化和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热点是“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问的针对性、目的性好比给提问的“方向盘”。为了握好“方向盘”,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读透教材,精选材料,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从教材的理论观点中挖掘可设问之处。备学生:熟悉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规律,因人而问,因人而异,避免因为对提问对象一无所知而致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我每次到一个新学校上课,我都会尽量提前跟代课教师、班主任或到班级里跟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防止盲目提问而影响教学效果。
巧妙设疑,提问要有艺术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政治课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科学、艺术地运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激将诱导法,激起一些好胜心强的学生发言;故意出错法,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分解递推法,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层层递推,引导学生回答;温故知新法,适度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顺利回答;定向指路法,教师提示思考的内容和方向,使学生由“疑无路”转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变更角度法,正面问和反面问相结合、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相结合,使学生尝试多种提问方法;创设情景法,充分利用图表、漫画、小故事、歌曲、小品、时事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提问充满情趣。例如在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我通过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来设问“我国的民族数量是多少?统称是什么?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各民族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等等,学生在听完歌曲后饶有兴趣地回答出来了。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我开篇就说自己有一笔10万元的余钱,不知道如何理财,大家能否帮我出出主意?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理财知识。
注重质量,提问要符合认知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提得太难,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愉悦地品尝思维之花的成果。问题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探究价值,问在疑处、点在惑时,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喜欢习惯性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应声虫似的一齐回答着“是”、“不对”等,看似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实则对学生思维能力地提高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