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黄兴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华兴会会员绝大多数是日本留学归来和国内学堂学习过的知识分子。1904年7月,吕大森、张难先、胡瑛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主要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为誓词。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象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那样一些带有地域性质的小团体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革命需要,于是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因此,1905年孙中山来到日本后,首先同黄兴等人商量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7月30日,他们在日本东京召开筹备会议,会上定名为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举行正式的成立大会,参加的有几百人,除甘肃一省那时没有留学生外,全国各省籍的人都有。同盟会成立一年后,列名参加的有一万多人,以留学生和国内知识界人士占很大比例,[10](P701-702) “最初约有四分之三的会员是日本留学生”。[11](P545)
同盟会的成立,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它适应了当时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全国革命提供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核心”。[12](P275) 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有了领导核心,知识分子相继在各地进行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
结束语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留学日本的留学生,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中,他们怀着一棵爱国的热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浇灌着独立、自由、平等之花。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同封建改良主义做出斗争,启发了人们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激励着人们不断进行革命斗争的意志。由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辛亥革命斗争中,他们没有完成推翻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但是他们所进行得每一次革命运动,都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不断推动社会历史向前不断发展。由中国留日学生参与和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辛亥革命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外国にぉける支那留学生(大正七年四月)[Z].H.7.1.0-10.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存.
[2]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3] 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篇[M]. 上海:上海书局,2003.
[5] 柳亚子.中国灭亡小史[N].复报,(10).
[6] 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三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7] 转自于郑师渠主编.中华文化通史·晚清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苏报 1903-6-15、16[N]
[10]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科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