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震动很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试图希望通过向西方主要是日本,学习其成功经验来挽救民族危亡。这些留日学生通过学习,使他们在民主思想方面获得了解放,传播了各种思想。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组织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关键词:留学生、日本、思想传播
选派留学生是人类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选派留学生则是在被动挨打后,国人试图改变自身被动挨打局面、实现自身富强的一种转变。通过留学西方主要是日本,留学生们学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把报刊及翻译西方著作作为宣传西方先进科学的重要途径。报刊在推动晚清思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晚清留日学生所办的报刊、翻译的各种著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
一、晚清留日学生的产生
近代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经历了西方列强要求开放的遭遇,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而得到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被西方列前列强的大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结果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及日俄战争的相继爆发,极大刺激了中国人,在不少以为日本成功崛起在于立宪制度的青年中,掀起了海外留学热潮,赴日留学更是首当其冲”[1]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人民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国内也产生争论,很多人认为“日本之所以腾飞,是因为向国外派留学生”。[2](P176) 一些具有爱国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到日本等国学习其成功经验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馆官员吕贤笙,带着招募到的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学习日语。随后中国的留学生不断增加,1901年至1928年间,留日学生一般都占每年全国留学生总数的70~90%,明显多于同期留学欧美的学生数量。[3](P595-596)
日本政府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也很重视,把“吸引中国留学生也是当时的一种国策”[2] (P184) 这就造成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资格限制就不是非常严格,不需办理护照及留学证书。
同时,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又相邻,同文同种,并且生活习惯相似同时学习费用低廉,因而吸引了大批中国青年学生东渡日本求学。在这些留日学生中,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政治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学习法政和军事的学校与专业,这些学生占留日学生的一半以上。
二、留日学生所进行的思想传播
进入二十世纪,留日学生受到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所影响,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创办各种报刊与翻译西方书籍的浪潮。
从1901年到1905年,留日学生所创办的报刊有《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新民丛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等。这些报刊对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自己创办的早期刊物中《译书汇编》与《开智录》,就宣扬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译书汇编》最早翻译了孟得斯鸠、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宣扬了西方的议会制度和民主思想,“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 《开智录》则是“专提倡自由平等之真理”[4](P283)“自是以后,留学界机关之杂志,如《浙江潮》、《江苏》、《汉声》、《游学译编》,争以民族主义鼓吹一世矣”。[5] 与此同时,一些留日学生翻译出版了卢梭、孟得斯鸠、斯宾塞达尔文、巴枯宁、欧文、傅立叶、圣西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和作品。这些大量书籍的翻译对在国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国内各种革命出版物也迅速增加。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书籍在知识界掀起革命思潮。“从1896到1911年,中国和留日人员中翻译、出版日文书籍的机构至少95个”,“15年间中国翻译日文书籍至少1014种”。许多西方书籍,“也主要是留学生从日本重译过来的”。[6](P76) 这些书籍曾经在当时社会中流行一时,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留日学生的诸多报刊中,把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作为这些报刊的目标。在宋教仁等所创办的《二十一之支那》的创刊中就指出,“吾人将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与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固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是则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7](P38-39) 留日学生所办的《游学译编》中所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把出国留学看做是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这一观点的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可以看出在留日学生所办的刊物中,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青年一代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爱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相继开展爱国活动。人民群众的斗争鼓舞着知识分子的斗志,激励着他们敢于革命的决心。孙中山描述当时的形势说:“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8](P174)
他们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着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
1900年,留日学生一百多人在东京建立了励志会。
1902年4月26日,章炳麟、秦力山准备在日本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周年纪会”,企图通过号召人们学习二百多年前的反清志士向清朝统治者作斗争。
1903年4、5月间发生了拒俄事件,留日学生组成拒俄的学生军,但是清政府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通过留学生大量书籍、办刊发行,对于促进留日学生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宣扬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由于留日学生对西方的民主思想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加之这些人长期受到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所以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极其有限的。
三、积极组建革命团体与组织
留日学生在进行思想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创建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促进国内外革命思潮蓬勃发展。
二十世纪初以中国教育会的成立为契机。1902年冬,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以“教育中国国民,高其人格,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主要任务是设立学堂、编辑教科书、举办演说会等,[9] 暗中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
在“拒俄”等爱国运动的推动下,留学生纷纷回国,在1904前后组建起一些革命团体,其中以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