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说,凯文·林奇从人们的真实感受出发,或通过日常生活中大众的直观感受,或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类比,或通过人们普遍认知的现象,将自己的思想与直觉经验建立联系,向思辨认识的直观过渡,引导读者产生真实的认识。同时在叙述和诠释的过程中,把不易理解的概念转向一个个具体的、可见可感的物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生动鲜活的例子与所解释的对象相契合,不只是通过空洞的语言和拼凑的道理来解释问题。引用凯文·林奇的观点也可以这样解释,它们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
例如作者为了解释“人组织并辨认环境的本领”就运用了类比的演示方法。利用人与运动生命辨认环境的道理相通,列举燕鸥极地迁徙的辨向能力指出“这其中不太可能存在什么神秘的‘本能’,而是由外部环境不断造成的感官刺激综合形成的。这种本领也是自由运动的生命能够生存的最根本有效的条件。”通过这番解释暗指其辨认环境的本领相同,将论述范围由动物扩展到人。由于作者所描述的现象和直观经验相联系,因此道理不再空洞,“辨向”这种感知在此成为突破口。
附录A中提到客观世界“物质形式的作用”也影响了人们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和印象。其中列举了更通俗的例子:鸟群迁徙时根据地形特征运动,蝗虫群通常也会根据风向保持一致方向。用人们熟知的鸟群来进一步解释“景观会因为形状的怪异而吸引人们的注意”。为了避免赘述,此处并没有像上面那样明确将人与动物进行类比说明问题,反而省去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解释性话语,直接搬出例子,简单明了,便于人们理解。
从上述例子中大体可以看出作者在“演示”时的话语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作者直接对概念进一步诠释,根本不用太多过渡性的提示语言。对人们比较熟知的问题也往往罗列现象,不再补充,这样更显连贯、直接。
还有一些演示方法运用的并不突出,只是隐含作者说话的逻辑,细读才有所体会。那些看似“闲话”的语句,实际上是另有目的的,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解释“环境意象最初的功能是允许某些有目的的运动”时具体列举了许多凭借印象与经验迁徙、航行的故事,随后反过来说“在今天,这种技能似乎并不重要,但假如一个人脑部受伤,失去了辨认周围环境的能力,我们就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似乎不重要的问题在脑部受伤这个特别的例子中显然成为了一种必要情况,同时指出正常的人脑能够毫不困难地识别物体,将意象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系统,那么人在城市中有目的的活动才不会失去方向,因此“意象在实用性和感情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系统
作者在演示过程中是有逻辑、有联系的逐步进行的,对概念的诠释也是分层次展开的。整体上来看就“能否从人的直觉中找到秩序”这一假设问题开始,理论过程逐步发展,众多过渡概念支持解释。类似于树木的分支系统,主干似核心概念贯穿,枝杈细分如各级概念,树叶就是作者通过“演示”所作的解释。凯文·林奇在全书的第三章做出结论,提出核心概念,并展示现象,进行诠释,即通过“核心概念——现象——诠释”这样的逻辑进行分析和论述。核心概念和各个过渡概念之间形成了概念梯次,通过现象的串接说明核心概念,并通过演示系统对概念进行诠释,由此便形成了文章的整个概念系统。
凯文·林奇在组织整个概念系统时,从不泛泛而论或只是简单罗列,其论述部分与最终所导向的目标,即核心概念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比如对“道路”这一城市印象中的物质形态进行研究时,作者转述了一位受访者的感受来说明“道路”这一元素的重要性,接下来提出了一些具体概念来表达“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首先,主要的交通线成为重要且关键的印象特征。在这一概念中还说明了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当交通线路中存在一些障碍时,结构反而会变得清晰,阻碍会在概念上成为主导。第二,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波士顿的华盛顿大街为突出例子具体解释,进而引出人们对接触的功能活动量的变化十分敏感。第三,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印象,而强烈的对比关系使人们感受强烈并成为识别的标志之一。第四,特殊的立面特征对形成道路特征的重要作用,即作者考虑到影响道路特征的界面因素,比如洛杉矶街道的地面纹理作用和联邦大道上的种植等。第五,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其重要性。通过这些都足以证明“道路的重要性“这一核心概念。
不仅如此,作者还论述了其他方面以期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比如道路的结构原因,连续性和方向性等等,环环相扣,都与核心概念紧密联接。在阐释的过程中,让人们看到这一问题的多个方面,同时告诉读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简单。
总之,凯文·林奇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让人们看到主观感受的全面性,思维无处不在,主观也无处不在,然而面对种种主观性,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同时在研究中忽略个体的差异来研究和阐释问题,创造大多数人能达到共识的群体意象是一个假设性研究逐步展开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何俊花,曹伟.可意象的城市——解读《城市意象》[J].中外建筑,2009,(7):48-50.
[2] 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设计,2001,25(3):70-77.
[3] 金秋野 理念与谎言[J].建筑师,2009,(137):96-100.
[4]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