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不可以创造一种算法?可以,仍以形的概念来思考。在堆放钢管时,从上往下数,会出现奇数或偶数的现象,如最下排是9根。当9根时(等于9排),我们取这个三角形中段等腰的一排,即第5排,再乘以底排的9(根),等于45(根)。
如果是偶数,即10排,取等腰段的两排:5和6,将5和6相加等于11,再除以2等于5.5,5.5×10=55。其方法来源于梯形的一种原理(在一个梯形的上下等腰处定一条水平线,这个水平线的长度等于梯形的上边+底边÷2)。这个公式不好列,但算法简单,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多项思维的方式。这有些像玩游戏,即“游戏数学”。以上的两种算法起码可以让喜欢形象思维的人能够理解或产生兴趣。
这个例子虽然是上课当中的一个过程,但实际上不是一个“上课”的概念,而是一个教学活动、一个教学游戏。互动,激发了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兴趣和创意思维模式,这比纯粹灌输一个公式的效果要好。
一个相同的内容告诉给一群人,有人听懂了,有人不懂,有什么办法呢,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对于不懂者,如果去训斥或者歧视,真有“落井下石”之功效。因此作为教育者,请审视一下自己:教育到位了吗?
当小学生初学乘法时,不妨来到一个铺满了地砖的房间,让学生数地砖的总数,并记下数砖过程的时间,然后老师用乘法的方式计算总数,看谁快。学生也许会惊讶,认为老师在变魔术,不由得产生了好奇心,兴趣自然便有了。也许有人会说,何必这么费神,在黑板上画格子不就行了。其实不然,一个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情景,一个是一成不变的枯燥黑板模式,黑板模式总摆脱不了课堂里上课的心理概念,换一个环境和方式便产生了“游戏”心理概念,因此这两者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
(三)教学扩展
接着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计算出地砖的价格,通过“价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脚下常常遇到的地砖的价值,通过价值进一步引伸到父母的艰辛……那么,这堂数学课也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产生了课中有“课”的效应。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向家长炫耀今天学到的“功夫”——计算家里卫生间或厨房的地砖,这不就完成了今天的数学作业吗。
这里可以对教育者提出两种概念,一种是教育者的工作,一种是教育者的责任。前者可以是努力地工作着,但只是简单地工作着,很可能会“事倍功半”。后者却是责任地工作着,“责任地工作着”便没有那么单纯了,得“见机行事”,得“投其所好”,得费神,费讲课内容以外的神,这样也许比前者多了一分辛劳,但这分辛劳是为了去生动原计划内的课程内容,于是结果便完全消化了课程内容,效果也许是“事倍功倍”,但只要“功倍”,便成功了许多。
二、教育的节奏问题
节奏,会带来变化,任何一过程因有了变化,而减少了单调。
谈到节奏,表现得最直接的便是音乐,一段旋律中,音符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而这些变化是有比例控制的,不能平均,也不能太突然,否则便成为了节奏紊乱,人的身体出现了节奏紊乱就会得病。教育亦是如此。
(一)呆板的节奏
初期的学生(如小学、初中)属被动学习,即学习任务是由社会和监护人共同主导、组织及监督完成,孩子们因被动而缺乏目的和目标意识,更谈不上兴趣。
教学中,一堂课接一堂课不停地上,每一堂课都要聚精会神地坐45分钟,如果都是一些生涩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人的精神负担还是挺重的。人的大脑不像电脑,电脑没有思想,可以机械地执行命令。人脑在长时间枯燥的状态下会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思维会变得迟钝,迟钝后会运转不灵、出错。
这种生硬、呆板的程序和节奏对于比较成熟、有目标性的人来说,尚能接受,但对于幼稚好动的孩子们而言,似乎有些“残忍”。问题出在哪里呢,仍像前面所说的,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特征,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好比一个站岗的士兵,可以站一小时而纹丝不动,让一个孩子去这样,行吗。
如果不能改变时间的节奏体制,老师就更应该控制课程中的节奏艺术。比如产生类似于“惊堂木”般的效应,以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卖关子”、“留悬念”等等,这对学生的情绪变化、注意力的节奏都可以起到改善和调节作用。
一堂课不能从头到尾都紧张,必须张弛有度。
(二)失控的节奏
暑假,本来是为了给一年的学习产生一个放松的节奏,但长时间的放假,学生休息得太够、太奢侈了,这和沉重的学期形成了太大的反差,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家长工作繁忙,又无老人看护,将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湖北《楚天都市报》根据暑假中发生的问题,由该报记者徐剑桥、刘毅撰文呼吁“暑期中小学生溺亡事故频发令人扼腕深思——谁能给留守儿童加把‘安全锁’”。文中提到:“还有不到10天,便又是中小学开学时节。然而,有些曾经整齐的教室里,却再也无法坐满。因为,这个暑假,无情的流水带走了一些娇嫩的生命。今天……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暑期儿童意外伤害事故中,溺亡惨剧正季节性发作,成为江河之殇,乡土之痛,而农村留守儿童正成为受害者中的最大群体。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值得扼腕深思。”文章例举了很多地区在暑期中溺亡的事例,确实令人痛心。[1]
早在4年前,《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留守儿童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文章通过调查指出: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很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这已经是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了。
作为每年有两个假期的教育者,此期间对此事并不知晓,即使听说了,也只能沉痛一段时间,也许下一个假期还会重演此类悲剧。
尽管长时间假期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悲剧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当教育者不能将学生都变得优秀,当制度不能保障所有孩子的安全,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产生了误区。
三、反思与展望
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实际上,“德”是班主任的事,“体”,只在体育课里进行,“智”,好像还没有着落。
一位中学教师反思到:“下课后,我总有种没完成任务的感觉。我想和同学们说说题外话,可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总认为哪些话不该我说,应该是班主任说的。况且,教学任务也很繁重。这样,我在课堂上就白白丢失了许多良好的教育学生的机会。……可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像我这样,只为教书而教书的老师,全中国又有多少呢?……长此以往,他们的脑海里除了文学常识,写作基本格式,数学公式,定理,僵硬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上千个英语单词等应付考试的书本知识外,再无其他……他们终将是一些营养不良的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