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在进步,人的思维方式在变化,但教学模式却仍传统。传统,在早期可能是优秀
的,而在后来或者将来也许成为了一种诟病,一种羁绊。成功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反之,则是一
首催眠曲。当教育者不能将学生都变得优秀,当制度不能保障所有孩子的安全,那肯定是哪里出
了问题,产生了误区。
关键词:思维模式;事倍功半;游戏教学;健康教育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课堂教育,其目的和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重要的是,早期的教育(指中、小学阶段)对人的思维模式的发展、定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此话未必全面。人在幼儿时期的思维和意识概念是模糊的,既没有“善”,也没有“恶”,仅有本能。这时的大脑就像一个空白的磁盘,只有当磁盘装有了一定的信息后,才产生了运作过程。至于发展成善或者恶,就要看这个磁盘所装的内容了。
一个孩子从幼儿时期的母教一直到完成学业,都是在往大脑这个“磁盘”里灌输正常软件和程序的过程,所谓“正常软件”,是指人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所进行的从学习到步入社会的正常程序。如果大脑能够完全接受所灌入的“正常软件”,那么,这个人的一生过程也许是正常的,比如考进大学、找到如意的工作、成家、养育孩子……直到退休等。
但人人都未必会这么“正常”,就像电脑的程序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病毒一样。电脑的运作好比一个社会,病毒如同这个社会中的不法之徒,于是相应的产生了执法机构—杀毒软件,而教育工作者则是促使电脑完成大部分程序操作过程的基本应用软件。于是各自的功能便很明确:基本应用软件在完成一件作品的塑造,病毒在破坏这个塑造过程,杀毒软件在保护这个塑造过程。
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让他读书,父母也不进行管教而任其自流,那么这个孩子大脑里装的什么程序,未来是怎样一个人,简直无法想象。因此,接受教育,是人生成长初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键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效果如何,这是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的问题
一个人能否被塑造成功,其因素诸多,有生长环境因素、家庭条件因素、大脑结构因素和教育者的能力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受条件所限,人为无法去改变的。但作为教育者,有时在辛勤耕耘的同时,却帮了倒忙。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学中的现实状况是,语文教师纯讲语文,数学教师纯讲数学……如此之单纯,单纯得如此之枯燥。教师的眼光虽时常面对着学生,但目光是游离的,因心中总记着自己的讲课程序,并要完成这个程序,于是,“残忍”的拖堂便时有发生。
成功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之后是一批艺术品。反之,则是一首催眠曲,一记败笔。
(一)注重教育的对象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一件新事物的掌握,其方法和程度是有区别的,这里面含有“先认识,后体会”和“先体会,后认识”两个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一个事物的体验是一种过程,该过程含有感性的因素,认识则属理性的。
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都不会游泳,两人进入水中的概念截然不同,大人是为了学会游泳而下水,小孩是为了玩水而下水。小孩通过玩水而认识到要学会游泳,大人则是认识到要学会游泳再去体会真正的玩水。因此,两人在下水之前学动作,大人会学得很自觉,小孩则学得心不在焉,这便是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行为现象。
请一位数学家给孩子们上数学课,效果可能一般。请一位心理学家来上,也许心理学家数学水平一般或较差,但可能会让孩子们产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就像中医里说的“治本”。
教育的过程中,未必都是对的,教育如果变成了教条,其结果可想而知,就好比给电脑装程序一样,用一款不太好的盗版软件装入程序,使用起来老是出问题。教学中,大人强制性地逼孩子学习、某小孩上课不听讲时,严厉地训斥孩子等,这些强迫性的教育方式都会给被教育者的心里产生阴影,这是正面教育中的几许遗憾。要知道,早期不慎埋下的“病毒”在后期会起到“破坏注册表”的作用。
人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信号,也许因各人的大脑有着微妙的结构区别,因此信号的存储方式、存储深度和信号的链接会有所不同,就像电脑里的显卡,“N”卡和“A”卡在玩游戏和图形处理上各有不同的优势。① 不同的大脑对不同信息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有人对逻辑思维敏感,有人对形象思维敏感,这种不同的思维导致最终所走的道路不一样。问题是,初期的教育内容都是一致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到,有些人天生就对数字不敏感,学习到了后期会出现落伍的现象,这时,一味单纯的教学灌输模式将使某些人大脑中的生物链产生断层、缺氧,就好像电脑里的注册表出了问题,致使操作出错。
(二)游戏教学
某些课程因为太枯燥,使那些缺乏毅力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数学,除了不断升级的公式外,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作为一位教师,似乎很有经验,但似乎也没有经验,有经验是指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没经验是指教学效果的掌握。因此,在一些枯燥的纯逻辑思维的教学中应多参入些生活常识、故事、游戏类的“佐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给以后的学习增加信心。即使到了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时,仍可以用多项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减少学习的单调感。
举一个数学的例子:有一堆钢管,在堆放时,上一排钢管只能堆放在下一排钢管的缝隙中,这样顺着往上堆放完毕后,从钢管的断面看成为了一个三角形。假如底排是十根钢管,最上排是一根钢管,要计算这堆钢管的数量,可运用等差数列公式:“(顶层数+底层数)×底层数÷2”,即(1+10)×10÷2=55(根)。
是的,数学都是有公式的,公式产生了计算方式,但不能给一些人产生兴趣、不能产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数学公式具有了两面性。
这时,运用启发式的教育便很有必要,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从形的角度来研究这堆钢管的计算方式。将这堆钢管看成一个三角形,将这个三角形重复一个并向下翻转,翻转后,将上面三角形的底边(即十根)去掉,将两个三角形组合,便成为了一个菱形四边形,菱形四边形可以用边长×边长计算其面积:10×10=100(根),100÷2=50(根),这个答案当然不对,因为上下两个三角形共用了一个边(即底排的10根),这个边要分一半给其中一个三角形,使两个三角形钢管的数量平均,也就是10的一半要加到刚才的得数里,最后等于55,根据这种算法,可以启发学生来创造一种公式:“边长×边长÷2+(边长÷2)”,即“10×10÷2+(10÷2)=55”。这个公式也许不会比前面的公式简单,但来源清晰,有自创性,因而具有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