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史纲”教学具有独特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辨别历史是非之能力和认识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基于对“史纲”教学性质的这一认识,我在讲授“史纲”过程中强调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力图把“史纲”教学变成一个联系的、思辨的、批判的舞台,使之能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认识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行为:一是讨论式教学,以历史史实为根据,畅所欲言,开拓学生思路,如“近代世界西方殖民主义扩展及其后果”,我引入学术界的不同争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学生联系近代中国重要的五次战争和三个的不平等条约展开讨论,进而讨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目的和实质。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理解更加理性。有学生发言中谈到,西方经过工业革命,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而我们这个民族传统却是尚古薄今、重本抑末,这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社会思想根源。有学生以创新为题,联系近现代中国实际,全方位思考问题,批判性指出:清王朝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没有跟上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必然被挨打,这是血的教训。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正赶上世界信息革命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探究式教学,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如讲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学生在把握抗日战争的基本概况后,以史实为根据,着重从现代意义角度探究“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忘我牺牲、坚忍不拔的精神。三是比较式教学,通过中外历史之横向对比,最能为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最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问题。如:古代中国康熙帝(1661年~1722年)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改革及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对不同时期中法、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等比较分析,指出指出两国的改革历史影响。清王朝举办的洋务新政,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封建统治,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注定是要失败。洋务新政的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打败了大清帝国。这种教学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总之,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史纲”教学在“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教与学的快乐,“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发展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洋务运动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在以前,对这些历史问题,我会觉得不以为然。现在我懂得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去思考,却是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觉得需要学习的知识越多,越有兴趣了。”有的同学在学习“史纲”课程总结中写道:“老师能够结合古今中外历史史实与当代现实的社会实际,把‘史纲’‘过去进行时’讲成了‘现代进行时’,既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又使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探究时空观”。这表明学生意识到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这是思想方法的认识,是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的方法和过程。
综上所述,“史纲”教学改革就是要把教与学从负担心理变成快乐享受,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我在“史纲”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化引导功能,构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增强主动引导,保证政治认知的正确导向,树立科学信念和理想信心。
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向教师和学生的一元化平等关系转变。
3、教学过程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运用,讲究教学效果。既要有一般性的历史讲述,又要有比较性的历史分析;既要有深度的探究性的历史评述,又要有广度的讨论性的历史探索。
参考文献:
[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