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之实践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之实践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来源:互联网 sk004 | 王家忠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教学内容;发展性思维;探索精神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即“学生主体”的教学。实现这一转变,一是整合教学内容,确立培养发展性思维的教学;二是改革传统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教学内容;发展性思维;探索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是要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近年来,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教学过程中,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探索,实现了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

  充分整合“史纲”教材资源,发掘“史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首先,认识“史纲”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之定位。一是“史纲”课程教学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情感的认同和取向是人的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重要前提。所以,“史纲”的教学,就要充分体现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情感的认同和取向,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P2)就要充分体现,近现代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2】(P1) 二是“史纲”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

  王家忠(1961— ),男,汉族,海南定安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邓小平思想研究。

  题。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从过去苏联体系到从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06方案”,集中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教育。从现置的“史纲”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体系”)课程的来看,《史纲》就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着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过程,而《特色理论体系》则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的成果。这两门课程具有内在统一性,不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现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就不可能深刻领会在“中国道路”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特色理论体系”科学内涵、意义和历史地位。三是“史纲”课程教学以社会实践价值取向为中心。“史纲”在注重培养民族情感,使教与学变得同感而亲近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即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邓小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3】(379-380)。强调“史纲”课程的定位,决定了只有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其次,提升“史纲”课程教学政治认知。一般人认为,“史纲”课仅仅是一般的历史课讲述而已,这与中学历史课教学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不然。高校“史纲”课程应当从中华民族战略意识高度来把握和加强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结构推陈出新。例如,我对教材第二、第三章整合为一章即“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这一章从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即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进行的社会改革、改良方案,这些社会改革、改良方案最终都失败了,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共行不通。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各阶级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历史启示,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地主阶级利益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完成。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可见,“史纲”把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性,增强学生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第三,以“学生主体”教学理念整合与发掘教学内容。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注重探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习、研究,真正理解和消化教材的内容和精神,突破了教材内容束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内容,围绕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这个问题,从中、外历史纵横多方面、多层次分析。阐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前后中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注重信息性。“史纲”建立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一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当前,社会对“90后”质疑不断,“自我意识”强烈、缺乏“感恩”云云。这只能是说明社会对他们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我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就讲:学术无起点。欢迎同学们随时随地对老师的教学观点提出质疑。简短的开场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己。这样,才能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针对“自我意识”强烈心理特点,我在“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教学中,以“自我意识”为话题,通过“忧患意识——开放意识——实业救国——民主革命”展开分析,阐述了近代爱国主义精神即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之转变,走上了理性化发展之道路;民族的繁荣、强盛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弘扬。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要用发展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基于此,我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整合教学内容的坐标和参数。在“史纲”下编教学中,我增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了当今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上编“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教学内容,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高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4】坚定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一教学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而不至于造成学生错觉,“史纲”瞎“吹嘘”,空洞乏味;这一教学实践,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新变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信息体系。学生开阔视野,开拓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实用骨科《实用骨科》
《实用骨科》杂志,月刊,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
金融纵横《金融纵横》
《金融纵横》(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江苏省金融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主管。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
当代韩国《当代韩国》
《当代韩国》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467/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韩国文化、...
环球体育市场《环球体育市场》
《环球体育市场》(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是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主要栏目:环球资讯、高管论坛、足球产业、体育科技园、体博会专题、产业动态、特别关注、体育媒介。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杂志,于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455/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杂志,双月刊,于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福建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