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助大学生明确目标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目标不明的问题,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弄明白。一是毕业后想做什么;一是毕业后能做什么。只有弄清这两件事,学生的学习目标才会慢慢清晰起来。而一个目标要具有可行性,有学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目标的清晰性;二是目标的适切性,三是目标的价值性;四是目标的自觉性。[4]这里再加一个目标的灵活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度。
(一)学生努力克服自身弱点,学会与他人交流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外界的原因。但在外界不能及时改变的情况下,需要自己有责任的去寻找合适的学习目标,不至于在学校混日子。首先,要考虑目标的适切性问题,也就是难度的选择问题。这里可以借用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来解释,如果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容易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其构成压力,发挥不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要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有个客观的判断,这里可以借用企业中流行的SWOT分析方法。先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做为一个对象仔细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潜在的威胁,综合分析内外资源,然后才去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多走出去实践,才能更多的了解自己,贴近社会实际。再次,学习目标的清晰性,在这里是指能够把自己的目标分享出去,让别人都对自己的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才有信心可以完成。在与别人人分享的过程中,自己的信心和压力也增加。同时,他人会自觉不自觉的对自己分享的学习目标提出质疑,当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时,目标的清晰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可贵的是他人还可能给出一些非常好的建议,使目标越来越明晰可及。最后,是学习目标的自觉性,目标本身不可能会自觉,但制定并执行这个目标的人要有自觉性,要有毅力去坚持,才有思想准备和耐力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形成这样一种意识,“今天不走,明天就得跑!”要每天都自觉的去向目标靠近,要有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的决心!
(二)学校作相应的调整,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首先,调整专业设置,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开设的专业课要尽可能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成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指出,大学阶段,当职业成为学生们的焦点时,各种知识的实用价值就可能受到怀疑;有怀疑,学生才在可能去追问某些学科或知识的用处,只有当他们认为某一学科或某种知识对于他们的职业目标有用时,他们才有可能钻研这一学科。[5]因此,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在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合当代大学生愿望的双重价值标准上,找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最佳结合点。其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细心的去帮助学生关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低动力性。最后,教师也应多跟社会沟通,了解社会现状及专业走势,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的老师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才会更明确、切实和可行。
(三)社会价值观念更新,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
社会正不断变革,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学校这个小环境。大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社会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生目标的价值性。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抬头、社会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等,使很多大学生对读书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目标被“束之高阁”。社会得重新审视这些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合适的价值观引导,要体现大学教育的价值,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在价值观的驱动下,学习目标就会一步步明朗化,演变成一个个可行可及的短期目标,通向最终目标。同时,要克服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要舍得长期投资,特别是一些社会企业为培养所需人才,可以跟学校沟通信息、合作。家长也应多跟孩子交流,进行价值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去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成为有主见的人,进而能够有正确价值观指导下明确的学习目标。
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再加上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目标一定可以明确起来,使大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朝着明确可行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佚名.哈佛校园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ae3ce65783e0912a2162ace.html,2011-4-11.
[2]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11.
[3]郑延平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紧张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
[4]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03.
[5]华尔特,陈云清译.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