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现状,对大学生目标不明确进行探源,主要是大学生自身不成熟、学校与社会脱节严重、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目标明确的方法主要是从学习目标本身的清晰性、适切性、价值性、自觉性以及灵活性考虑出发,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通力合作。
'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原因;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人生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所以在大学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他们都不一样,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在25年间朝着自己的设定目标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朝着短期目标不断地奋进,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其它的人不是过着安稳的生活就是在抱怨生活。[1]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在起点而在终点:25年前,他们的学习目标大不一样。当前大学生因为没有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的不在少数。四年过后,毕业找工作时才后悔没好好学。近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众人的焦点,形势不容乐观。但细心观查,我们会发现每年能够找到满意工作的人也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往往是在大学目标不明而没有潜心学习的那部分大学生。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一问题进行寻因究果,进而找寻可行性对策。
一、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畅销全国,由此,足见很多大学生进大学之后找不到方向,迷茫无助。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表示目标不明确,近30%的学生对成绩只要求及格。72%的学生对待学习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有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令他们讨厌的事。说明很多大学生当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远目标,也无近期目标,对自己在大学期间及每学年、每学期的学习不太清楚,也不想清楚。厌倦、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千方百计逃课;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这样易造成低成就感,无理想抱负,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有些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因成绩不好、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学校依程度轻重给予最后机会试读,很多试读不下去而退学,成为学校和社会里所谓的“边缘人”。这,于个人,前途堪忧,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于学校,学校学风受影响,管理上难以有效进行;于社会,难觅满意人才,而且学生找工作困难,社会的不安定性因素上升。总之,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原因
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大学生生活在所谓的“象牙塔”之内,但这一复杂性依然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阵营及其成员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无法逃避。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觉得自己没有目标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依个人情况哪方面有所偏颇而已。
(一)大学生多方面不成熟,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太遥远
大学生大多已成年,但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由于自身的弱点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目标,但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坚持下去。很多大学生称自己没有目标,事实上是有的,只是因长期搁置而被淡忘了。其实大学生有目标,只是太过模糊,问及具体计划时,要不就沉默,要不就就摇头表示没想过,或者不知道怎么做具体规划。因此,目标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其“形”没有其“意”,不能兑现。长期如此,学生易有无力感,想学但不知从何开始。二是专业兴趣不高,易受诱惑。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多是父母包办,学生自己没有发言权。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上课非常吃力,兴趣无从养成。各大校内还广为流传一句这类话语“大学里,不逃课就不是好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三是角色已转换,但思想还没准备好,目标更顾不上。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突然到一个自由的环境,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习惯于老师天天守着,老师布置好作业,只要埋头做好,就有表扬和奖励。所学的知识也都是老师 “咀嚼”碎了再吐给学生,生怕没有嚼烂不能吸收。大学阶段,如果学生不去主动找老师,老师跟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加上入学前后的心理落差使他们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调适自己的心理去适应。
(二)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想”学与“实”学之间有差距
学校工作没做到位,学生的目标很少甚至没有去关照。首先,个别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逃学无人过问。上课迟到、早退,任课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此校园歌谣,道出了学生作弊的普遍性。甚至于冒名顶替或动用先进通讯工具也是常事。对于平时认真学习的人,无疑是不公平的,甚至令想认真学习他们无心向学。其次,目前高校有些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有的学校只是凭借自己长期的优势专业进行办学,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育脱离社会需要,“各自为政”,而且经常达到严重的程度,范围广,而且有周期重复性。[2]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因没有或设置很少而无法向社会提供,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状况。最后,教学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用几十年来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学生记得多,体验得少。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一部分学生的通病。
(三)社会价值取向误导,学生的学习目标短视,功利色彩浓厚。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总体在向前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腐败现象。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进行权钱交易时有发生。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于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各种渲染暴力恐怖、淫秽色情的影视录像、电子游戏、黄色书刊等严重毒害了大学生们的心灵,误导了他们的行为,使部分学生在是非美丑面前失去判断力,乃至于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社会上“体脑倒挂”、“高文化低收入”的不正常现象,促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有的学生认为:“书读得再好又怎么样,有钱就会有一切,可以买官,还可以买文凭”。再者就是,当前这一代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最直接的功利目的──升学,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社会承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读书不是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及人类的进步,甚至不是为自我发展,而仅仅是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学习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升学目标完成后,新阶段就找不到合适可行的目标。国内有人对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紧张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的紧张度有三个高峰期,16—20岁是第一个高峰期(36—40岁和45—61岁是另外两个高峰期),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基本处于这一阶段。[3]人一紧张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大一没有处理好这一特殊心理期,接下来的三年也深受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急切渴望成才,渴望被社会承认,极力去找寻那些可以立即见效的活动。学习却是一项长期投资,不能立竿见影而被冷落,学习目标也跟着被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