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厚翻译”是文化人类学在翻译领域的扩展,对中国古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厚翻译
儒家经典《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论语》的译介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辜鸿铭《论语》译本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
一、“厚翻译”理论概述
非裔学者克威姆·阿派尔在1993年发表的Thick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厚翻译”这一理论,即“通过各种注释和注解将文本置于一个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读者能充分地理解作品,并在目标语文化中起到同等的意识形态的作用”。[1]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语读者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不可避免,厚翻译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或解释性说明最大限度的弥补这一空缺,将读者置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所传递的信息,最终使译作在译语文化中起到原作在原语文化中相同的意识形态作用。“文学翻译,对我而言,旨在创作一个文本,使它与文学语言及语言学的关系就像原语文本与她本身的文化的习惯性关系一样。”[1]
中华典籍《论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译本的阅读和理解对异域读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国外读者在阅读《论语》英译本时,未必有时间去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而译者提供的“厚翻译”可以扩充读者的认知语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本文按辜鸿铭译本中“厚翻译”现象出现的位置分为:正文前的“厚翻译”和正文中的“厚翻译”,分析“厚翻译”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译者“厚翻译”的主要因素。
二、辜鸿铭《论语》译本中“厚翻译”的表现
提供丰富背景文化信息或解释性说明的“厚翻译”主要体现为前言、文内释义、加注、脚注等形式,旨在丰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正文前“厚翻译” 辜鸿铭译本正文前“厚翻译”主要是前言部分,主要介绍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翻译动机。
Ku sums Legge'sdis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to Legge's “raw literary training when he beganhis work, and the utter want of critical insight and literary perception”, hecalls Legge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great Sinologue, a pundit with avery learned but dead knowledge of Chinese books."[2]
“to the generality of the English readingpeoplecannot but think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outfits of theChineserepresented by Dr. Legge in his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books, must appear as strange and grotesque as to an ordinaryEnglishman's eyes, unaccustomed to it, the Chinaman's costume andoutward appearance.”[2]
辜鸿铭在前言中指出他翻译《论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理雅各《论语》译本的不满,认为理雅各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照搬死译的方法不能使西方读者理解孔子的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只有把中国文化译介到西方才能拯救中国。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他在翻译时引用了欧洲一些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名言来替换《论语》中的佳句。他希望通过他翻译的《论语》能让西方人摒除成见,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
译者都通过前言向读者阐明翻译的背景信息和动机。辜鸿铭所处的翻译时代处于19世纪的动荡之下;动机是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人更好的了解东方文明。
(二)正文中“厚翻译”
辜鸿铭正文中的“厚翻译”比较精简,主要以加注和文内释义的形式出现,为读者理解《论语》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解释性说明。
例1:为政第二 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辜鸿铭译文:
Confucius remarked, “The Book of Ballads, Songs and Psalms* contains three hundred pieces. The moral of them all may be summed up in one sentence; ‘Have no evil thoughts’”
辜鸿铭加注:
* Now called the Canon of Poetry, one of the so-called five Classic, in the Bible of China.
此条注释附在本章之后,将中国《五经》类比成西方《圣经》,方便读者理解,简洁的注释帮助读者了解《诗经》和它的重要性。这种寻找文化对等概念的好处在于能使读者快速联想到相关作品及其地位,但是这样就没有很好地再现原作文化中的特有意象或元素。
例2:子路第十三 第三章
子路曰:“卫君侍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the intrepid Chung Yu, said to Confucius on one occasion when the reigning prince of a certain State was negotiating for Confucius to enter his service: “The prince is waiting, sir, to entrust the governmentof the country to you. Now what do you consider the first thing to be done?”
“有一次,当一个诸侯在位的国君(卫出公,姓姬,名辄,卫国公第29代国君)与孔子协商从政做官的事情,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对孔子说:‘先生,国君在等着您去代理管理国家。那么您认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2]此处译者采用文内释义的方法说明该对话所发生的背景信息和语境,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对话内容。
例3:薇子第十八 第九章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干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辜鸿铭译文:
This section merely gives the names of the famous musicians and great artists of the time who, falling on a time of decay of art and failure of art patronagehad to wander scattered about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one, it is said, went out over sea, perhaps to Japan!
这一段只是给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和伟大的画家的名字,随着当时艺术的衰败及艺术赞助的缺失,这些人不得不从一个侯国零零散散地流落到另一个侯国。据说有的甚至漂洋过海,或许到达日本。[3] 译者认为这段话没有表达孔子的思想,只是对当时一种现象的描述,因此没有直接而详细介绍本章的内容。他省略原文中的人名地名,总结出这段话所隐含的意义,让西方读者更快地领略本章的内容,但如此一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词也被省略了。
三、影响辜鸿铭《论语》“厚翻译”的因素
影响译者“厚翻译”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将从译者身份、翻译动机和目标读者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译者身份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作为一个爱国的大学者,在国难当头时,逆流而上,以其对西方社会弊端的深切了解激烈抨击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热烈赞扬中国固有文化,用满腔热情为祖国辩护,借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4]辜鸿铭认为理雅各没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照字面的翻译不能使西方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他的“厚翻译”大多是类比性注释,方便西方读者阅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