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要求及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 课题体系 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需求和三本院校学源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探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这项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突破性的创新意义。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通过对吉林地区5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同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如图1所示。
管
理
人
员
工
作
能
力 素质能力 技能 专业技术技能 人际交际技能 法律应用技能 创新技能 写作技能 计算机技能 敬业精神 系统思维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应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但在实践中,大部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参照全国著名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来制定培养方案。这种做法使其办学定位体现不出“地方”及“民办”的特色与优势,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地方工商企业需要不吻合。而课程体系不仅是教育思想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反映,还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体现。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缺少专业培养的“特色”与“风格”。
大多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紧密依托行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工作岗位设置课程。课程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特色。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
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存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过多的问题。而且任意选修课不仅比重较小,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甚至有些学校因缺少讲授某几门选修课的教师,而由系里指定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使选修课流于形式。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致使学生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教育模式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基本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的方式,情景模拟操练少,忽视学生的参与;二是实践环节薄弱。由于受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限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僵化,不能适时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而又不能较快地将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造成创新方向不明。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思路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思路如下:
(一)以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面向即职业岗位(群)及各职业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以职业能力定课程
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建立课程模块,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并使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三)根据工作过程定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展民办大学的优势,通过“工学结合”或模拟工作过程来改革教学方式,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充分展现民办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策略
(一)依据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设置的方向以及学生的市场定位都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社会用人单位聘不到合格的管理人才,同时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民办高校应在大量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市场,根据工商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务实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立足社会的根本。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专业岗位的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本着“厚基础、重特色”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成公共必修课平台、专业必修课平台、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及实践教学模块。其中,厚基础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两个平台来实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课设置要体现地方经济特点,而且专业选修课依据职业岗位群分模块教学,使课程培养与工商企业岗位需求密切联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明确,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力争少而精,打造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设置能满足中小企业管理需要的职业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