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新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面面观
新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面面观
来源:互联网 sk014 | 赵静萍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图书馆;信息资源;资源建设;数字时代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 数字时代资源建设的变化是图书馆所有变化中最根本的变化。受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图书馆“资源”与“资源建设”都发生了嬗变,演变为“信息”与“信息资源”建设,资源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突破了传统印本文献的局限,经过多元文献资源,向多元信息资源发展演变。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方式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资源建设;数字时代

  1.引言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有句名言:“图书馆是个发展的有机体,吐故纳新,改变规模,不断地在更新它的形状和结构”[1]。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史,完全印证了阮冈纳赞观点的正确。再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史,会发现图书馆的演变更新与所处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它的变化程度深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几乎与所处的大环境变化程度成正比。

  在农业时代,图书馆变化缓慢,而在工业时代,图书馆发生了巨变。上个世纪末,人类社会又迎来了第三次变革浪潮,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图书馆如何适应环境,实现吐故纳新,机体发展,是摆在从业者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图书馆,资源为王,资源是图书馆的根本。在变革的大时代,资源建设的变化是图书馆所有变化中最根本的变化。因此,做为一名从业者在此对变革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进行浅显的猜测与思考,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2.数字时代简述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类社会迎来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巨大变迁。对于这次变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概括,如“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等等。

  因为大时代的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是如此的广泛与深远,而各种变化又是如此的连续与短暂,所以任何词汇都不足以概括这个伟大的时代。但是,有一项技术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异常的恒久与熠熠生辉,那就是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

  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美国诞生。1971年,Intel公司发明了4004微处理器,被称为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使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数量与处理速度大幅提高的同时,使用成本却大幅下降,这就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促进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是以存储器为核心,然后围绕着存储器进行各种工作的机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存储着程序和数据,程序由指令组成,计算机运行的实质是CPU对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的执行。而无论是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用数字0和1形成计算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有被称为“数字化技术”,现在正在变革的大时代也被称为“数字时代”。

  因为“数字存储”与图书馆工作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又因为图书馆行业正在不断探索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所以,图书馆行业大多以“数字时代”表述这个正在变革的大时代。[2]

  “数字化技术”经历了主机阶段、PC局域网阶段和互联网阶段,迅速普及,从一种单调的学术设施,向行业管理、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生活娱乐、社会交际等多领域发展,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涉及、必须受其影响的技术。

  二十一世纪,“数字化技术”向泛在化发展,数字时代也在向泛在网络发展。泛在网络来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它是广泛存在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它以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使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可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使人类的信息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泛在化网络,人们又称之为新数字时代。对于新数字时代的主要支撑技术,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邬有点概括为“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3]

  3.新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面面观

  从ENIAC到“大智移云”,人类一步步地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新的数字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的生产、存储、组织、检索和传递传播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乃至存在的形态。图书馆资源建设,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新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不仅方式手段发生了变革,而且资源的类型乃至于性质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3.1资源性质的变化

  图书,现代权威的界定是“以纸张为载体材料,记录与传播知识、具有完整装帧形式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在长期的图书馆发展历史中,图书一直是图书馆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资源。藏书,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一个古老的概念和社会文化现象,一直是图书馆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的活动。

  藏书,就是在固定的图书馆空间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图书,并尽可能妥善地收藏与保管。所以图书馆学界将早期的图书馆形态概括为“藏书楼”。近现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近现代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广泛应用,图书的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图书馆已不可能对全部文献收罗无遗。因此,图书馆资源建设活动由“藏书”,全面地搜罗与保管,演变为有计划地、科学地、选择性地收集文献,业内将其概括为“藏书采访”、“馆藏建设”、“藏书发展”、“馆藏发展”或“藏书建设”。

  近现代,图书馆的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图书馆资源的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资源性质发生改变是开始于20世纪中叶,造成图书馆资源性质发生改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换言之,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资源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其资源的性质悄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缩微资料、音像资料、机读资料等“新型载体文献”大量涌现,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新形态。单一的“藏书”和“藏书建设”的概念已无法涵盖图书馆“资源”与“资源建设”的丰富多样,20世纪80年代,“文献”与“文献建设”成为图书馆“资源”与“资源建设”的通用称谓。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的“资源”与“资源建设”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首先,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各种形式的电子化或数字化的信息迅速地涌入图书馆,他们和“文献资源”一样,成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虽然目前在大多数图书馆,文献资源仍然是主要的信息资源类型,但是它与数字资源此消彼长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其次,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其不仅是一个信息的传播渠道,由于其覆盖范围的广泛和传播速度的快捷,使其可以被近似地看做是资源本身,是一种几乎等同于“实体资源”的“虚拟资源”。“虚拟资源”和“实体资源”一样,成为图书馆资源的有机组成。从此,图书馆“资源”与“资源建设”都发生了嬗变,演变为“信息”与“信息资源”建设,资源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通信与信息技术《通信与信息技术》
《通信与信息技术》杂志,于197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635/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
浙江临床医学《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23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病理报...
华西边疆评论《华西边疆评论》
《华西边疆评论》(Western China Borderlands Studies Review)(年刊)创刊于2014,由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华西边疆评论》以中国...
河北纺织《河北纺织》
《河北纺织》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杂志,月刊,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0-1205/T,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岭南文史《岭南文史》
《岭南文史》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004/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名胜古迹、...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