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心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认为它们是天才卓绝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讲演和著作便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好的体现"(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16期,1941年3月。)"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正是马列主义理论和策略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19日。)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使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完满地解决,我个人认为,全党干部必须很好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和研究他的著作……不努力研究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古典著作,就不能正确了解中国问题,也就不能成为中国创造性的马列主义者"(张如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干部修养问题之一》,《共产党人》第19期,1941年8月。)我们党的教育人才要"研究毛泽东同志如何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到中国环境中来,如何发展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16期,1941年3月。)
1942 年2 月18 日、19 日,《解放日报》连载张如心的文章《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他把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分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的统一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这是一篇继《论布尔什维克教育家》后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毛泽东理论和策略的文章。张如心在文章“引言”中写道:“这里所谈的远不是毛泽东作风的整个地有系统的介绍,而只是关于它的若干方面的基本特点,据我所观察到的,加以说明而已。”但是,张如心最先提出的“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学习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概念,却对党内高层领导人产生影响并发生了共鸣。在1941 年9 至10 月间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人扩大会议上,与会成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的理论都作了高度的评价。陈云说,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旗帜;李维汉说,毛泽东是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模范、典型;王稼祥说,毛泽东代表了唯物辩证法;叶剑英说,毛泽东由实践到理论,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1942 年7 月,朱德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一文中谈道:我们党已经有了自己最英明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他真正精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善于把这种理论用来指导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陈毅发表文章阐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认为毛泽东的正确的思想体系已经开始确立。1943 年7 月,刘少奇写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论述了毛泽东及其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概念。很显然,党的高级干部对张如心提出的“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不断地进行着深化和完善。
1943 年春,延安整风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党的思想基本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统一。同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命题,终于有了成熟的条件。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问题,第一次科学地、准确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 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5页。)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注重对毛泽东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1941年4月,张如心在《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一文中,从中国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及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问题,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新民主主义政权问题,革命军队和根据地建设以及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初步阐述了毛泽东的思想体系。通过分析,他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成功,最重要的是因为他能够真正唯物地具体地理解我国的情形,真正掌握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唯物辩证法。(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解放》第127期,1941年4月。)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中,张如心进一步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层面,论证了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他根据《联共(布)党史》对列宁主义的分析框架,把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概括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3个组成部分,认为毛泽东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及党中央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法论基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政治科学基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是军事科学基础;《〈共产党人〉发刊词》是党的战略和策略基础,并指出,这三个部分内在有机的统一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底体系,有它严密的科学性及内在的一贯性完整性。而这个理论和策略体系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19日。)张如心的这一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由一般性宣传到注重其内在关系研究的转向,对全党探索和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把毛泽东思想概括为九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并指出,这些理论和政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4-335页。)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1946年初,张如心在华北联合大学(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1950年10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务长时,曾应邀先后在华北联大及张家口市的“青年讲座”上,就“毛泽东的人生观”、“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的作风”等问题,作了几场精彩的演讲,得到了广大青年和干部们的好评。该讲演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来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甘当群众小学生的虚心态度,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诸多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客观实际的宣传评价,详尽阐述了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以及毛泽东与一切旧式“大人物”、统治者最根本的区别。演讲底稿被刊发在晋察冀边区理论文艺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四期上。紧接着山东、冀南、香港等地书店纷纷进行翻印和再版,分别以《毛泽东论》、《毛泽东的思想及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毛泽东的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等书名广为发行。1947年6月华北联合大学又请张如心将他的几次演讲稿再次修改,经华北联大审定后集录成《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作为联大的思想教育丛书之一,由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特别是《毛泽东论》,该书是张如心在华北联大关于学习问题的总结报告的一部分,也曾经摘要地转载于《北方文化》上,由太岳新华书店、山东新华书店等编印成册,这是一本中国共产党内出版发行最早的有关论述“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专著,此书出版后在党内外反响很大,供不应求,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中国宝玉石》
《解剖学研究》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