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2015年“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2015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之年。
(二)“忧国”意识,即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以及“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双重深入思考。
1.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从国际来看,“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如果“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淘汰”[1](p40)。
正是基于对国内国际严峻形势的双重思考,中央的决心是: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要“敢于啃硬骨头”,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这既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3.化解忧患——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阐述16个方面的60个问题,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困难和突出问题的集中概括。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建设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决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决定》实施一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
(三)“忧民”意识,即对社会建设方面遇到的“民生”问题的深入思考。
1.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相当一部分以民生问题表现出来。上述的“教育、就业……执法司法”等问题就是。还包括民众基本权利的维护问题,如劳动收入、劳动条件、退休待遇、农民工待遇、公共服务、征地拆迁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成为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对民生问题,习近平用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人心的语言表述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108)
2.中央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中央关于改善民生的理念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根据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进展情况,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民生工作的改革,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关于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向前推进的。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加。2013年全国就业人员总数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达38240万人,增加1138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上年多增44万人[6]。2014年全国就业人员总数77253万人,比2013年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2013年增加1070万人[7]。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的任务,比2013年多增12万人。二是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7.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长8.1%。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三是物价涨势温和,老百姓得到了低物价上涨的实惠。物价高低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大事。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2年上涨2.6%,涨幅与2012年持平,低于预期目标。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讲:2014年国民经济实现了7.4%的速度,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不低的水平。7.4%后面的总量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63.6万亿。除了7.4%,与之相配套的物价水平上涨2.0%,物价涨幅比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价上涨的实惠”。四是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下降1.2个百分点(暂缺2014年的数据)。五是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5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85万人、3860万人、1192万人、887万人、96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650万人⒀。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