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唱艺术历史悠久,魅力迷人。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应该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但目前合唱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尚未被确立,还在外围徘徊。这说明人们对合唱艺术美育功能的认识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合唱艺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现状的分析研究,得出必须加强合唱艺术教育的结论。建议在教育法规中,明确合唱艺术的美育资格和地位,让合唱艺术正式进入第一课堂;办好大学生合唱团,办好合唱节。建议发动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编写合唱教材。让合唱艺术成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排头兵,使合唱艺术成为当今高校不可或缺的美育教育载体。
【关键词】 合唱艺术 高校 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引言
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选择哪种艺术教育形式才能将大多数学生栽培到美育的环境中来,并且收到辅德益智、健康身心的效果呢?答案是:合唱。它具有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功能。但是,目前人们对它的美育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给予它应有的位置,先进文化中许多宝贵的资源未得到开发与利用。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加以论述,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设想与建议。
一、合唱艺术的品质及其美育功能
(一)合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艺术起源于劳动,人类远古时代“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就是合唱艺术的萌芽。资料记载:舜时有大型乐舞《韶》,其歌唱部分有九段,又称《九歌》,是古代著名的音乐,由乐队伴奏和歌队伴唱。孔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古代埃及壁画和亚述王国石刻浮雕显示着乐队和歌队的形象。这说明:合唱艺术的形式很早就已经萌发,合唱艺术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二)合唱艺术与人类社会进步保持着相同的节拍
《诗经》中的“歌诗”是入乐的。这些歌曲供人们在重要场合演唱。孔子劝弟子要学习吟诗、唱歌,他说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公元前两千年,希伯来人利用音乐和文学为宗教服务。《圣经》里的诗篇都是歌曲。古希腊“奥林匹亚”盛会,实际上是合唱比赛与体育竞技的节日。训练青年合唱团的形式成为学校形态的雏形。中世纪罗马及欧洲其他国家早期建立的修道院学校,音乐课居于重要地位,学生练习演唱圣咏歌曲的时间,占很大比重。维也纳大学1387年规定:必须著有音乐书和算术书才能获得学士学位;牛津大学1431年规定:申请教师职位的人,必须学习“为期一年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成立了“诗歌与音乐学院”,普通大学的音乐教育仍占高级学科的四分之一。德国宗教改革时,由过去的唱诗班演唱改为全体祈祷者一同演唱。大学创作、排演古典或宗教戏剧为社会服务。古典时期(1600年-1800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与科学、商业和其它教育并驾齐驱。学校每周正规音乐教育2小时,还要开展经常的音乐“娱乐活动”。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有很多由教师组成的合唱团,经常参与地方的音乐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合唱事业的发展。中国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提倡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国内新学堂普遍开设“乐歌课”。“学堂乐歌”反映了民众“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群众集体唱歌这一新的形式得以确立和发展。五四运动蓬勃兴起,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为人生的艺术”。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发挥了积极的思想鼓动和宣传教育作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国统区建立革命音乐组织,大力发展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1935年,聂耳、吕骥在上海组织“业余合唱团”,大力支持“民众歌咏会”。“一二·九”后,救亡歌咏活动在全国蓬勃发展,仅上海就成立了上百个歌咏团体;1936年冬,西安事变之后,各大中学校的歌咏组织纷纷建立,就连国民党某些政府机关、军队也相继效仿,海外爱国侨胞不甘落后,纷纷成立歌咏组织,抗战歌声迅速传遍各地。成为整个民族一致团结抗敌的伟大力量的象征。 《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为抗战胜利,为民族解放,树立了像泰山一样伟大的精神柱石。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事业如沐春风,小学、初中音乐教学文件相继颁布,孩子们的歌声像共和国初升的太阳一样明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合唱艺术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各地群众的歌咏活动再一次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加入了合唱比赛的内容;两年一届的“金钟奖”合唱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唱团体;沈阳市民合唱团在2008年世界第五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获得混声组银奖;2010年世界第六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在中国绍兴举行,所有这些现象都在说明合唱事业的兴旺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合唱事业的繁荣。
(三)合唱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
合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十几人,几十人,多者可达百、千、万人。“和谐”是合唱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合唱艺术的群体性决定了它的本质是“使民众团结起来的艺术”。
合唱是集体人声的艺术,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远非其它音乐形式可比。旋律、歌词、和声、复调、迷人的音色,变化的织体、错落的层次、深邃的意境……凡与合唱有过接触的人,都承认合唱艺术是一门引导人类走向精神最高境界的艺术形式。合唱艺术是抒发情感的艺术。轻柔之处能够演唱得像游丝一样纤细,蝉翼一样透明;刚健豪迈的段落如雷霆万钧、排山倒海。幸福、欢乐、喜悦、悲伤……人类各种情感都能在合唱艺术中表现出来。
合唱具有双重品格。歌词是语言艺术;曲调是音乐艺术,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合唱艺术成本低,每个人都是一件“乐器”,人手一份乐谱,有一台钢琴(或电钢琴),一个适合排练的场所,一个指挥,条件就齐备了。
合唱是与时代脉搏最合拍子的艺术,它生产周期短,能迅速对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反响。
(四)合唱艺术美育功能的特殊性
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美育功能发挥着“认识、教育、教化、审美、陶冶”的作用。
合唱为参加者创造了体验创造艺术美的机会和环境。能唱准音阶的人,都可以参加合唱,并从中体验到创造艺术美的乐趣。民间合唱爱好者小组,学校的合唱班、合唱团,为人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梦想成真的舞台。合唱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每个队员都能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经历创造艺术美的复杂过程。这种深切的体验对于理解“崇高、优美、幸福、悲壮”等美感概念和美的本质是十分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