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做强做大校企合作推出“共建、互动、双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实体、促进优质就业,校企共建形成合力、校企互动产生效益、校企双赢提升实力,实现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国家科技强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应对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代特点。职业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形成科学的办学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构建现代化的先进职业院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走“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和“素质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服务是职业院校的发展宗旨,服务社会就是要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供企业所需的新一代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就业教育,满足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就在于市场化和社会化,一方面是市场导向下的职业院校的发展,明确自身的办学思路和方向,深化自身的内涵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参与,市场和社会本身即为职业教育重要的一元,市场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点之一,企业是市场的核心组成,校企合作是必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一起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特色办学的核心,校企合作的内容很多,顶岗实习、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指导专业建设、创建生产性实践教学实体等,学校和企业的不同处处有特色、处处是特色,特色建设的目标是将特色转化为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校企深度合作任重而道远,关键是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和互动平台的建设,在创新机制的平台上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有活力、学生有能力、企业有效益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既是职业院校的的基本办学模式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政方略,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创新,战略体系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从顶岗实习到联合办学,从产学结合到校企共建,始终致力于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市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和用工企业对职业院校改革的有效推动。
(一)“共建、互动、双赢”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
校企共建合作平台构建合作体系,主要体现在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的参与程度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经济的进步、产业的发展企业是核心,校企共建合作平台学校是主体企业参与是关键,学校应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科学策划校企合作战略,共同构建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体系,最大化地促成企业的参与,最优化地发展企业参与的作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赞助)、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冠名、订单培养、定向委培等)、校企共同开发(技术项目、技术改革)等。
校企合作形成互动的运行机制,以资源互补、信息互通、项目合作,人的流动是关键,学校应建立企业人员的资源库,保持人际交往的稳定,提高校企对接的程度和层次,建立相互赞赏的亲密关系,发挥学校在职业培训、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的优势,促成校企在“人、机、料、法、环、资、信”等诸多方面和要素上的联动。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其根本在于校企双赢尤其是企业获利,用人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学校能为之提供什么服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就服务而言,学校应最大化地为企业提供个性服务(企业岗位的特殊技能要求、企业生产的时间性或季节性要求等),为企业提供更长周期的服务(关注学生的发展、作好跟踪调查),延长校企合作的利益链寻找新的增值点(为企业的应急任务提供支持、在企业的生产淡季进行员工培训)。校企共建合作平台校企双元合一零距离,校企互动合作运行双向促进零对接,校企双赢合作增效双轨运行零不良。
(二)“双元、双轨、双向”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的核心在于科学有效地界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双元”主体核心内容、“双轨”高效平衡运行、“双向”支承促进作用。“双元”就是在校企合作中的校企双元主体,这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校企“双元”集约化发展,集聚优势资源、集成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校企一体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实体。
“双轨”是一种类似两条脚走路的运行方式,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必须具有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和壮大,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一种资源对等配置和定期更换的双轨运行模式,确保资源的持续平衡的使用,实现设备的倍增效益和教师的最大整体效益的双轨联动的增值效益。
“双向”是指校企合作中的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和相互支撑的作用,市场导向的精髓就是应对市场的变化,建立市场的伺服链接系统,企业的岗位需求、学校的专业内容、社会的职业标准三位一体,企业的用工需求、专业的培养方案、学校的学生输出三者联动,形成校企柔性合作体系,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细化职业市场的用工需求。
(三)“教学工厂、教学车间、教学岗位”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
如前所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深化合作机制和创建深度合作平台,纵观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必然会有一个合作实体,能够充分展示内涵、实现紧密合作的沟通桥梁,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如以企业研发项目为主的科研中心、依托本地工业园或科技园的合作基地、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际大企业)结对的双元办学、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校办企业等,这些都是校企深度合作的良性载体,校企合作的同时形成了校企高度融合的合作机制。
基于以工艺技能为核心的职业院校而言(不排除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我们提出了“一系一公司”的“教学工厂”的建设任务,以实现“校企直通、师生参与、引领改革、创造效益”的目的,以“教学工厂”为载体全面持续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就是引厂入校的校企共建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依托真实的“产品”项目,如工业控制柜、电子仪器或电工电子元器件的制造等,在寻找“产品”项目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形成职业教育的市场战略,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加深对产品、质量、工艺的认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职业意识,在生产环境中转变角色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过渡,学生与员工合一(定身份)、教师与师傅合一(定师傅)、教学与车间合一(定岗位)。“教学工厂”一定要具备承载专业建设的重任,在校内“教学工厂”的基础上深化“教学车间”和“教学岗位”的建设,“教学工厂”重在承载产品项目和生产效益,“教学车间”重在体现生产流程和生产装备,“教学岗位”则着重承载岗位职责和工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