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教学中读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的豪气,自然首先得作品本身有豪气可读;如果教材编排正好关涉这豪气,当然再好不过;而最后落脚点还在于读,酣畅淋漓地诵读出阅读体味,包括豪气。
第一部分、看作品
“沁园春”这一词牌,在源头上是有悲声的。“沁园”因沁水公主得名,原是东汉明帝营造给公主作陪嫁的私家园林,后被窦宪依恃其国舅爷身份变相强夺,公主无奈。好事者作《沁园春》讽其事,染成悲声。这一悲讽路数被后世沿袭,遂使“沁园春”多感讽咏叹,似与豪气无关。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又笔涉秋事,虽然这不可避免地与作者当时特定的活动时节与活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特定的写作内容密切相关,只是在中国传统士子心目中,秋之为气易生悲,“自古逢秋多寂寥”嘛,何况本词开篇便言“寒”秋,因而如果词作有些萧瑟,也不难理解。有人重读首句如“独立寒秋”(加点的字重读,下同),明显突出一个“寒”字,“独立‘寒’秋”的湘江边橘子洲头。
寒秋之际,人不敢出,而我独来,因而在强调“寒”的同时,如果一并把这“独”重读出来,“独立寒秋”,那“我”自成别调,豪气也自然有了。
要是重读不在“独”,而在“立”,“独立(寒秋)”,重音这一偏移就不只强调了“我”与谁不同,有横向差异;更强调差异在什么地方,“我”独能“立”。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挺立”“耸立”“兀立”“屹立”“矗立”之类,总之“立”得硬朗朗,别有精气神。如此人物,如此出场,扫荡一般的寒秋之气,豪放开篇。
“湘江北‘去’”,我们似乎看到洪流滚滚,不可阻挡,寒江上下疏朗阔大起来。再看那著名的7句写景句(万山红遍……),山水景物主色调全是传统中国人喜好的红与碧。不止一“点”红;是红“遍”“尽”染,“万”山更兼“层”林,群山叠嶂,红得彻底,张扬,蓬勃,连绵有层次。也不止一“点”碧;是“漫”江碧,其广则满溢,其深则碧“透”。颜色、体积、数量、程度、密度,多角度反复渲染,色彩绚丽,气势做足。
再看动态。各种船只竞相比赛起来,穿梭往来,场面热闹。抬头望,雄鹰不是“飞”,是搏击,长空里姿态矫健。俯视呢,鱼儿也不是“游”,像鸟在空中无所牵绊,自由盘旋,轻松畅快。宇宙万物,纵在“霜天”里也完全自我掌控,自由舒展,生气勃勃。
面对这一派生机的“寥廓”(宇宙的广阔),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怅”叹:谁来主宰“沉浮”(升沉,这里指事物的盛衰)呢?看得开阔,问得大气,表露出诗人与众不同的雄心壮志、博大胸怀。
下阕我们“曾游”的“百侣”自然呼应。“曾游”的这个地方在湖南,是作者的故乡;长沙又是湖南的省会,中国工农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他出外求学的起点,初期革命运动的中心。从1911-1925年,他曾数度在此学习、工作和革命,进德修业;以他为首的一群革命青年,可没少登临吟赏,送抱推襟。今番故地重游,自然怀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回想同学少年,“百侣”势众,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胸怀远大,勇于担当这“主宰”大任。
“中流击水”亦实亦虚。毛泽东喜欢游泳是出了名的,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亦畅游长江17次之多,那么,“中流击水”或是“同学少年”之实写。而“流”又何尝不可直截了当地理解成时代洪流,敢做时代大潮的弄潮儿。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基本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这次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这首词。
“‘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向明《〈沁园春·长沙〉赏析》)当年毛泽东他们也确实做了大量复兴国家的大事,又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宣传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至于和其他年青人在一起的其他政治作为,央视热播的电影《恰同学少年》更有形象展现。“粪土当年万户侯”不是妄言,既有不放在眼里,不去贪求的爽朗;更有无所畏惧的硬朗。
总之,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自己青年时代学习和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狂放地宣言,我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担当大任,急流勇进;抒发了热血青年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昂扬乐观,敢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与豪情壮志。时代变了,人物变了,这首二十世纪上叶的作品再也不是初始的“沁园春”,仿佛他的《沁园春·雪》照样豪气冲天,因而无疑也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豪放词。
第二部分、看教材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高中的破蒙课(人教课标版),是一堂打底的初始课。这个底子里是着意安排了这份豪气的。
请看本册书的封面,粗犷激荡的黄河瀑布,对此不豪都不行。课文正文又与其他课文不同,书眉之下、正文之前插的是毛泽东狂草的这首词的手迹拓片,跟前者黄河瀑布一样,无疑都在着意渲染某种雄浑霸气。
本单元三课四首诗,如果直接把第二、三首看成朦胧诗、爱情诗、柔情诗,那么第四首更是缠绵诗、悲情诗;开头的第一首豪情诗如果读得好,不只能读出豪气,也“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单元提示语),满汉全席相得益彰,更利于学生全面感知诗派诗风。
学生进入高中,少年气愈来愈少,青年味愈来愈浓。“小沈阳”“李宇春”式中性化旋风过后,也需要孩子们在硬功豪气方面有所滋补,语文生活化正好可以酝酿这份滋补,语文教学何不及时吸纳这现成的豪气资源。
第三部分、看读者
我们的学生需要提气,还有更为现实的升学原因。
小学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再不公平学生也基本就近入学,原则上不分快慢班,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小升初无需入学考试;高考是全省竞争;而中考是比高考更为残酷的小区域的县区大洗牌,人为的高中校际层次陡然明朗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