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以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测验、实际操作环节考核等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摒弃以往“一锥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努力施行多形式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知识积累的考核,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通过查资料,出报告的形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及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实践操作环节考核要重点考察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
(三)设置教学各环节考核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式课程成绩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均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教学各环节考核评价标准并应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之中,不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保证过程考核成绩的有效性,应合理分配考核过程中的成绩比例,应在通过有效渠道告知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方式和评分标准。同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原则上要统一,减少过程考核的随意性。不同课程可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但应制定符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过程考核的评定细则,并制定格式统一的过程考核成绩登记册。
(四)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总结、整改,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指导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
1.课程考核结束后,相关学科、承担课程的教师要及时分析、总结学生考核结果,查找考核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完善考核体系、成绩计算与构成比例,调整考核改革方案,总结考核中反映出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经验,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考核最大程度地发挥有效的指导教学的功能。
2.课程考核结束后,要求学生个人作出考核过程、成绩的自我评价,并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总结学习经验,查找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找出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树立“教考结合”的理念,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进行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式改革,教师要充分认识考核的目的、意义、要求,树立“教考结合”的理念,把考核与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性,进一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发挥课程考核的教育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与必要性,努力掌握所任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专业水平;融课程教学过程与过程考核为一体,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且要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教师要努力加强课程教学研究,以紧扣人才培养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摈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摈弃一本教材讲到底的照本宣科模式,开展病案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电子仿真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从一讲到底的模式下解脱出来,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查阅文献、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梁春兰,于万海.高职教育实践环节考核管理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