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试论借鉴西洋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借鉴西洋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灵燕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西洋唱法 民族艺术 声乐教学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构建新型的声乐教学是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上的继承与发展,这是基于吸收借鉴“西洋唱法”的基础上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的界限,以立足发展本民族声乐艺术为根基,突破学院派教学,探求更加轻松、自然的歌唱模式。

  关键词:西洋唱法 民族艺术 声乐教学

  我国声乐发展现状已进入了声乐学习的高峰期,全国声乐爱好者不计其数,各地声乐艺术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景象,进入新时期,民族性即世界性,我们以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贯穿于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中,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学习优秀和先进的发声方法是学习声乐课的前提,但由于很多人仍然以“三种唱法”来界定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发声的状态来区别三种唱法,显然不够科学,新型声乐艺术教学的模式首先要颠覆这种理念,即使用西洋发声方法为基础,无论怎么变化,均以自然的发声状态发声,以各自的歌唱技巧和歌唱语言为特点,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界限。通俗地说就是自然的歌唱,任何一种唱法都是一种唱法,即歌者自然的歌唱。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因人不同而声不同的特点,每个人的声音也有各自的特点,教师的任务除了教会学生怎样歌唱,更为重要的是善于挖掘学生最美丽的声音和与他人最为不同的嗓音特点。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善观察、二善引导、三善纠正,不断帮助学生走出一味模仿的误区,使之能培养出辨别优劣音色的能力,阶段性的提高自身演唱技巧,使学生的声音能达到自然统一、优美,如同说话般流畅自如。

  二、以民族声乐艺术为根基。前面提到民族性即世界性,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从“余音绕梁”这个成语出自音乐界,从该成语说开去,我们就不难看出,当时的歌唱家已具备极高的歌唱水平,而这个成语就是用以形容她们高超的歌唱技巧。战国时期的音乐活动十分普遍,据《列子.汤问》记载,当时韩国有一位歌手名叫韩娥,她有一次到齐国去,因为缺粮,便在雍门卖唱,据说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十分难忘的印象。战国末期,歌唱家秦青,其歌声宏亮美妙,颇有“声振林木,响行云”之势,可见她们的歌唱水平相当之高。此外,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史记·师乙篇》所载师乙对歌唱的要求: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在谈到教歌的问题时说: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这些理论至今对我们声乐教学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声乐基础训练借鉴西洋唱法之经验和理论。既然歌唱者自身的“乐器”构造相同,那么,在发声训练上我们可以相互借鉴。“西洋唱法”之所以形成全世界共同学习的唱法,在于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歌唱训练要求的严格性。因此,无论是哪种唱法,都需要有松弛的下巴,胸腹式的呼吸,流动的气息正确的发声位置。例如,我国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歌手,也出了许多好歌,大赛中虽然分成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三个专场,但我们从这些专场中不难发现很多参赛选手都经过了良好的歌唱训练,例如大家熟知的民歌《断桥遗梦》,歌手的唱法已不再局限传统的民族发声方法,而是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特别是在歌曲引子陈诉部分需要极强的气息控制力,而在高音部分的哭诉段需要将声音唱圆润送入头腔,此首歌的演唱因为借鉴了西洋唱法,使整首歌曲的艺术力更多丰富,更赋予戏剧变化,并将白娘子的爱恨情愁以及与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通俗歌曲《雅鲁藏浦江大峡谷》,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极大,对歌手的演唱要求极高,那么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是很难表现作品的,除了借鉴西洋唱法的呼吸训练,我们还要很好的借鉴民族唱法的细腻性,才能更好的表现这种音域很宽的作品。此外,意大利美声学派“关闭”唱法与中国京剧的“脑后音”唱法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例如;京剧唱法中“勾住眉心”同“关闭”唱法所说的“挂在前面”的感觉相同,“脑后摘音”与“关闭”时从后背往头顶上“翻”“扣”的感觉相同……因此 ,可以总结出中国新时期的声乐艺术,“中西结合”的发声体系会适应更多风格不同的中国声乐作品的需要。

  四、运用科学的发声法调整适合自己的发声器

  人类在从事各种艺术形式(声乐、戏曲、曲艺、话剧、朗诵、表演、广播、影视等)的表演时,用的都是与生俱有的自身“乐器”——嗓音。人的嗓音能表现出美妙的艺术效果,和表演者长期学习使用、调整自身“乐器”的方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演唱该方法运用好了,那么人声的特殊魅力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歌唱者了解自身“乐器”的构造,可分为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那么无论是唱美声歌曲、民族歌曲还是通俗歌曲,他们三者为之不同的是演唱风格的不同,而相同的都要科学的运用自身“乐器”,进行良好的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呼吸训练主要是使人体的胸腔在呼气肌肉群、吸气肌肉群及膈肌的通力合作中产生缩小和扩大胸腔的呼吸运动,通过一段时间正确的训练,使形成演唱者可以随时控制的肌肉群。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如:喉头的高低位置,气息的状态位置,怎样运动,对抗力的支持点,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放松,口型的大小,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声因声音特点和年龄程度不同以外,还因个人音色、方言习惯、发声特点等因素不同而各异,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发声练习时,要求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发现,歌唱总的原则是回归“自然”,即“上通下通,里通外通”,声音放松自如的上行下行科学的歌唱的发声状态。我的学生中,有个别同学经过短期学习参加高考,进入专业学习的,问题较多,尤为突出的是教师拔苗助长,布置了大大超越他能力范围的高难度歌曲,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使该学生中低音区压舌根、压下巴、高音区挤卡、口型打不开的毛病,这些毛病足足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练习调整才有所好转。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人们常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和 “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新时期的声乐教学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更强调的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去发挥每个学生声音所长,使之流畅自然、灵活自如、有一定的爆发力和极强的控制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循序渐进,切忌模仿。目前市场上的声乐音像制品种类繁多,网络普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料的查找和学习,但我们鼓励学生借鉴他人之所长,不鼓励模仿,更不鼓励照搬照抄。如何准确的把握作品风格,唱好作品,除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外,还要正确的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找到适合自己的二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因此老师必须有极其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发声的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使其发声自然稳定。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湖北教育《湖北教育》
《湖北教育》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033/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恩之常情、...
合作经济与科技《合作经济与科技》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296/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财会/...
当代小说(上半月)《当代小说(上半月)》
《当代小说(上半月)》(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具有新颖敏锐的艺术感觉,开放前瞻的大家风度,非常耐看的小说频道,公平论争的文化平台,年轻活跃的...
作文新天地《作文新天地》
《作文新天地》杂志,月刊,于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287/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设...
中国法律《中国法律》
《中国法律》1994年在香港创刊。为高层次的中英双语双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指定本刊赠送各国司法部、驻华使领馆和相关国际组织。 《中国法律》聚焦中国法...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