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买弄自己的才华“学生众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窿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远大志向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1好为梁父吟。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还有学生把诸葛自称“卧龙”也用上了,说服力之强,大出所料。而我并不满足于此,仍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积极进取就是“异志”的同意语,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在积极投入思考,思维之火烈焰腾空。
(四)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 “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五)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学完《三峡》,可以给这篇文章配一段解说词。学完《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启示》,或续尾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智取生辰纲》可设留白: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后事如何,且看众生分解。
综上所述,“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向艺术学习,巧妙运用留白技法,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