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绘画技法中,“虚静”可以表现在虚指、空灵、间接性、模糊性与“想象的真实”上。因为“虚静”本身就具有空灵、模糊和不确定性。中国古代的画家普遍在自己的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表现自己内心的虚静观,追求静、远、虚、空、淡、雅、清、愁的意蕴。而他们所采用的技法大多为空白与虚灵的手段,让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虚幻、迷茫、淡泊的意境,色彩上追求淡雅、和谐、统一;造型上采用大虚大实的效果。“虚静”是画面中的一种意境,而意境往往具有模糊性,模糊性可以延续想象,模糊就是突破时间与空间对画面的限制以及绘画自身的局限性来扩大画境,。
综上所述,“虚静”论和绘画的创作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虚静”其实是给予了艺术家一种创造的自由,在这个自由精神的指引之下,才可能在自由的艺术境界里自由创作。这是艺术创作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恽寿平说:“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艺术家所称道的这种率意而为的心境,正是一种无拘无束、一任自然的自由心境,它在宁静的心灵中涌起深沉的活力,艺术的精灵在从容洒脱的情境中自由地飘飞。
注释:
①刘文良.虚静与灵感[J].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P44—48.
参考文献:
[1]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左健.文学鉴赏审美虚静论[J].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