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四、 分层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 对C层学生适用的模式——三阶段模式C层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力求使其达到最优化。故我校该项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在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利用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发展其语言技能,促使学生获得、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机制,其结构如图表1。
图表1
由图表1可见,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经,故它适用于C层学生,其各阶段操作如下:
1.明确任务。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教学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我们主要是依据高中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任务。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 活化性。把要学的语言结构通过某种活动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行为,还原为他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原貌。即提出的任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中见过的或发生过的。
- 综合性。确定的任务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多种知识技能来解决。
- 层次性。设计的学习任务在实现时,必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2.熟练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这一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觉地学习和使用英语。此处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即遵循真实性原则。
3.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升华。这一阶段学生能依据所学,综合处理和使用信息,在一定的情景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取得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应遵循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用英语去做事情,有错婉纠或不纠。
该模式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技能,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二)、 A、B层学生适用的模式——四阶段模式此模式是根据Nunan的任务五因素说而建立的。Nunan(1989)认为任务包含五个因素:目标、输入材料、活动、角色和环境。我们的模式将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其流程如图表2。
图表2
1.呈现任务。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激活学生脑中与任务相关的旧知识,并将需用的新知识放在完成任务的情景之中整体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地感知、识记。在这个环节可充分利用3P模式呈现阶段的积极经验。
2.准备任务。侧重个体准备,内容是在任务框定的范围内,学、记、用相关新语料,为实现任务提供前提。因为呈现阶段是全班教学,实现任务阶段又要以对子、小组活动为主,由于一班几十名学生发展不平衡,给他们留一个个人准备阶段,帮助他们在瞄准实施任务之目标的情况下,各自按个人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为完成任务作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3.实现任务。主要由师生合作,以对子、小组和师生搭配等方式合作完成任务,完成之后或完成之中,合作者就总结完成结果和过程,在此之后,由教师随机抽取1—几个组向全班报告其总结内容。在这一阶段,我们简化了计划环节,而增加师生搭配,以照顾差生或优生的学习需要。
(4)剖析任务。在完成任务所涉及的语料范围内进行语言点教学,教的方式主要是点拨与评价并举;学的方式主要是输出练习和以新联旧地梳理语言知识。
五、 分层任务型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分层次任务型教学试验,我校高2010级的英语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各层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都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在:
1.课堂气氛比实验前明显活跃,各层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加。
2.C层学生能“吃得饱”。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大阅读量,进行了更多时间的自主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得到较好的巩固,能较好完成交际性任务,有50%左右的学生可以完成项目性和探究性任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积累了较好的英语基础。
3.A、B层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他们的弱项,我们又组织师生进行专题讲座,给予专项训练,课堂内外注意查缺补漏,不断缩小与C层学生的差距,使他们成绩不断提高,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学生跨入高一层次的行列。其变化情况如图表3所示。
调整次升级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A升B |
5 |
2 |
3 |
3 |
2 |
B升C |
5 |
2 |
3 |
3 |
2 |
图表3
4.A层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善。由于A层学习起点低,分层后可使难度缩小,台阶加密,加强基础,并适时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知识,使他们上课听得懂,说得出,做得起,知识得以消化吸收。加之受到师生鼓励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尽管如此,分层次任务型教学模式还只是一个刚刚形成的教学模式,由于它既引用了国外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又大量吸收了我国此前英/外语教学的积极经验,加之一切任务型教学都极富动态发展的特点。所以分层次任务型教学模式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完善。有些问题还得专门研究其解决对策。比如,教师由于不能靠教案施教而要围绕任务“摸爬滚打”,必然要增加工作量;而他们为了适应教学还需要提高素质的“自我培训”工作,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再如任务是成套(链)的,又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可变的,这两种变化加起来就使任务的设计更加复杂,必须顾及一个任务的前后左右之间的联系,因而增加了设计和完成任务的难度。此外,分层要打破行政班,在教学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增加了困难,除了学校德育处联系行政班主任加强管理与教育之外,如何比照《课标》所提的“模块”教学组织研究分层次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行政机制,也是一大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 Jane Wills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2]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UP.
[3]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