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把任务型教学看作其实施的主要机制,并将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七、八、九级。显然,这样分层次、分目标的要求,是基于教学规律、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而提出的。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应通过分层次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尽可能地实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促进各层次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处,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是重点中学和联招学校录取之后的四类生源。据学校对高中2010级入学新生的调查,他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差。我校是以会考成绩进行录取,60分以下的占35.7%,60——70分段的占28.5%,80——90分的占23.4%,90以上的只占12.4%,初中毕业为“两考合一”,即升学和毕业会考结合,英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不能完全划等号,多数学生仍然不适应高中阶段学习。二是学习习惯不良,多数学生没有做笔记、查词典的习惯。三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英语屡招失败,高中教材难度增加,如果按课程计划进行,学生只能在原来不懂的基础上重复,属事实上的无效教学。但在这类学生中,有一部分仍然具有潜力可挖,且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学好英语抱有强烈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同时考虑到大班上课的种种弊端,如果教师还象以前那样采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就很难给予他们足够的照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使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而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受不了”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掉队”。两者都会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英语教学的实效。此外,这种现象的出现还将使《课标》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句空话。到头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成为这种“一刀切”式教学的牺牲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指南》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即符合当前学生发展水平,而不是可能的未来水平。”因此,鉴于英语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本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

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实验研究分层次任务型教学。
二、 分层次任务型教学的设想
任务型教学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教师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真实性、体验性、过程性、交际性,即以完成具体任务的欲望为动力,以用语言做事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来体现教学的成效。
但是, 在教学当中我们发现,如果在常规的行政班中单纯使用任务型教学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学生感到任务设置 “照顾不周 ”。任务设置太难会让层次较低的同学难以适应,任务设置太易又会使层次高的同学“吃不饱”。因此,学校提出采用分层次任务型教学,以弥补这个不足。分层次任务型教学要求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学生差异这个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能力倾向,将全年级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落实各个层次的任务目标,年级任课教师同时分别按要求进行分层次任务型教学。现在我们正在尝试将不同任务合理地运用到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之中,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层次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三个层次的任务难度分别适应三类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即教师在确定任务难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会什么,能做什么。对于教师来说,英语分层任务型教学也应在教学的各环节(任务目标、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活动、语言知识点、辅导、评价等)实行分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个同学在学习、训练、完成任务、评价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 分层次任务型教学的分层措施
1. 学生分层
高2010级新生入学时,学校组织进行统一的英语摸底考试,按考试成绩将全年级学生分为A(基础层次)、B(提高层次)、C(发展层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时间上课。
2. 教学措施分层
A、B班大多数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自觉性不高,但他们的可塑性很大,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此,采用重点盯人战术,并在班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抗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多一份耐心,多给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让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课下再给予适当的辅导,点拨,学生的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C层学生虽基础稍好、热情高、潜力大,但有一部分人浮躁,缺乏自觉性。为此我们让他们两两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在“实”字上下功夫,扎实、踏实。同时注重学法上指导。如在听、读中如何抓住关键词、主题句,如何巧记单词等。只要方法正确,就会事半功倍,从“学会”转向“会学”。
3. 任务分层
根据Estair and Zanon(1998)广义的任务观点,将任务分为交际性任务(communicative tasks)和学习性任务(enabling tasks),那些以语言内容为主的活动是enabling tasks,即学习性任务(语言性任务)。学习性任务集中在语言方面的练习活动。如呈现新语言点,讲解语法、词汇的用法 ,有控制性练习等等,都是学习性任务。学习性任务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语言的工具来实施交际性任务。这些任务更多的是针对语言本身的练习,如语法、词汇、发音以及功能等等。这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以保证交际任务能得以完成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当然,这些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的设计得有意义。更广义的任务还与目前其他学科教学中流行的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项目型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content-based)相联系的,这些都可看作任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如下任务分层:
(1)C层(发展层次):C层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对于他们,重点是通过完成交际性任务、探究性任务、项目性任务去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2)B层(提高层次):B层学生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学习性任务,又要完成交际性任务,但是不进行项目性、探究性等难度较大的任务活动。
(3)A层(基础层次):A层学生的重点是完成学习性任务,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准交际”或交际性任务活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