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孩子能够觉察到自己能力有限,全能感逐渐丧失,越来越把母亲当成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专门为他的需求而设计的一个东西或物品,母亲的行为并非是他在神奇地控制着。相应的,孩童由于无能而会产生愤怒发作和无助感。他可能会在遭受挫折时大发脾气。母亲和其他人可能会被交替的视为全好或全坏。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常常随着孩童的情绪和当时的情境而转换着。
在复合阶段,对于父母,尤其是母亲来说,体验的挫折可能更多。她被要求要能随时有空,而且还不能太过操纵,她必须要约束小孩,不要让小孩有真正危险的动作,但又不能太过干涉,她必须鼓励分离而又不能是一种拒绝。很少有母亲真的这么稳定,也很少有母亲能在亲密和距离上保持得这么理想而又不感到挫折,尤其是当小孩给了她互不相容的要求时,即使是很小的要求—比方说要求要豪不费力的穿上他的鞋子,但又要求被允许能自己穿。
在这个阶段,有的母亲会遭遇到最大的麻烦。在共生阶段,由于分离焦虑,她可能会和共生期的孩子相处的很好,满足自己的亲密需求。在实践次阶段中,她也可以自恋的享受着孩子的自大。然而,在复合次阶段中,她却可能会在孩子分化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当孩子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分离冲动时,她可能就会去粘着孩子,或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抱起孩子,却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时候。对孩子分离的行为,有一些母亲会用遗弃来惩罚小孩。也就是说,如果小孩表现出一点点独立的需要,这种母亲就会威胁要离开。反之,当小孩顺从这种母亲时,她就会把他抱在温暖的怀里。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遗弃威胁都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
四、客体恒久性(24-36个月)
个体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客体恒久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不论她在或不在,是满足的角色或是剥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客体恒久性和个体性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生。这个阶段其实是没有终点的。
个体化的形成和形成恒定的客体影像的能力是同时发展的。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所以即使是受到小的挫折,也还可以继续做他正在做的事情。而且,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仍能记得美好的事物,时间感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地成熟。孩子会说,妈妈下班后就可以见到妈妈了,如果他想要或是需要时,母亲会为了她而出现。父母的重要性开始逐渐的减少。孩子可以安心的去上幼儿园,而不会担心失去母亲。
客体恒久性和个体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在生命的早期里结束。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发展一个逐渐复杂而统合的观念去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