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可以说是运用无意识教育践行其教育思想的第一人,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包括“公”与“能”的教育和美育心理教育两个方面。重视环境美,使南开大学整洁美观,秩序井然,张伯苓运用校园的建筑和环境营造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目的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张伯苓多次说过:紫色和白色是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他还风趣的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白色象征“纯洁、廉洁”,[5]通过环境和色彩在无意识中宣传学生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和廉洁的品德。
同样,在今天现实的美术教育中,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和资源是对大学没有教育的最好补充,我们的体会是一次的中国陶瓷艺术讲座,结合博物馆的陶瓷艺术展览,效果尤其的好。另外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也为进行大学美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上博物馆,网上互动和评论,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也非常的重要。
美术作品往往倾注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观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中、环境中,使它们随着不同的载体或顺着不同的媒介(譬如文娱活动、社会交往等),悄悄注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并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这样,无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生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6]
四,结论
无意识教育是相对有意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大学美术教育中对于无意识教育的引入,也是近几年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证明,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的目的的潜隐性、过程的娱乐性、时机的灵活性上,符合美术的教育规律,更适合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最重要是这种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
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部分,属于思想和意识上的改造和引导,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是以情感人的方式,还是寓教于乐的特点,其目的是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发展大学生的感知、理解、创造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潜隐性、愉悦性、灵活性是无意识教育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过程中独特的三大特点和优势,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可以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并覆盖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次愉快的经历,其精神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思想特点,其中的时代感和人性化精神,更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大学美术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只是受教育者在感受上的无意识,这就对教育者在课题设计与方式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总结,并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抛弃无意识教育的无用论和万能论的两个错误认识,还原大学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去适应和服务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实事求是,促进大学生的文明和素质。
参考书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龚志宏,《润物细无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
[3]安悱,《大师的艺术课》[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4]林斯坦,论现代教育的策略—隐蔽教育意图,教育评论[J], 2001(5):第19页.
[5]陆艳,《传记文学》[J], 2011(2),05-36.
[6]耿小博、王东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5.7(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