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区别于专业性的美术教育,旨在通过通才教育的方式,进行无差别的、全面的审美素质培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无意识教育是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大学美术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是对传统大学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践行新时期美育教育方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美术教育、无意识教育、美育
正文: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今天的大学校园,大众文化流行,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冲击,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使处在生理和心理变革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吴冠中先生这样说过:“中国的美盲多于文盲,尽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但他是美盲,没有欣赏美的能力……美术的责任就是提高审美”。[3]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它的实现手段,仍然是事关艺术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蔡元培对美育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卖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1]美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早已经为有识之士所珍视,需要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无意识教育(Unconscious education)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有意识地为受教育者设计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2]由于无意识的这一特性,就使得无意识教育区别于以理论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目的外漏的有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大学美术教育中有独特和良好的效果。
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对于教育的目的、过程、环节等方面,无意识教育都拥有积极的、广泛的应用天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与无意识教育的主旨存在很多的交集,譬如美术教育中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论述,说明了美术教育中个人思维想象与吸收转换的重要性,而无意识教育的心理学、哲学依据都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意识教育在过去常被用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属于思想的领域改造,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美”来净化心灵。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美是存在于大多数人中间的心理感受。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这里说探讨的大学美术教育,面对的群体是全体的大学受教育人群,我们知道,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是全校自由选课,具有极大开放性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专业上的限制,怎样通过大学美术教育进行最为广泛的艺术普及,无意识教育中隐蔽性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有助于大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无意识教育的根本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准备和计划。以我自己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典影视赏析”为例:本来,学校希望开设一门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由于艺术设计门类宽泛,专业性强,最后我选择以“经典影视赏析”为课程名称,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多种的艺术形式,电影又是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吸引人,很难在学生中间产生逆反的情绪。
具体的课程操作,首先对教室环境做了布置,打印相关的电影海报进行张贴,目的是营造一定的视觉生活环境。对于电影艺术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的,我的选择是从美术和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艺术,一部电影下来,我不是请同学写影评,而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电影片段,按照教学提纲,请同学思考和讨论,譬如由电影的画面构图,联系到艺术设计中的各种构图形式;由电影画面的色彩延伸至色彩的三要素原理、色彩的调性原理、色彩的冷暖等艺术专业领域;由电影中人物的服装样式引申出服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变等等。学生在有意识的被电影情结所吸引的同时,无意识中接受了如此大量的和艺术相关的信息,通过老师的课程设计,通过思考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每个学生都接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浸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约能转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4]通过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和意识,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无意识教育既然是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就内在地要求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到轻松、愉快,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达到了无意识的教育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
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此即第一条路,指的是通过作品的反复观赏,形成了内在的形式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审美兴趣。“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把人的心理看穿了。喜怒哀乐,都活跳在纸上。本来是日常习见的事,但因他写的惟妙惟肖,便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心弦拨动。”此即第二条路,指的是作品内涵对人心理情感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使人了解人生,培养起健康快乐的审美心态。所以,审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愉悦心情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怎样使严肃的话题变的活泼有趣,怎样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以“名画鉴赏”课程举例说明,目的是说明无意识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愉悦性的积极作用。那堂课进行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的章节,中西方绘画比较是热点也是难点,内容多,涉及面广。但作为普及型的美术知识教育,首先在赏析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绘画作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其过程中学生兴趣多,问题也多,譬如毕加索和齐白石谁画的好?中国画没有透视,西洋画绘画逼真等等。问题来了,机会也来了,我选择两副作品分别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做比较,两幅作品都是描写人物神情意态的佳作,我通过讲故事(有趣),说典故(可笑)等方式活跃教学气氛,在笑声中总结出了“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中国人的写生写实,是看作学画的基础,目的在于写意。(傅抱石语),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所以中国画是抽象的、象征的。[3](傅抱石语),这样,就轻松的回答了同学们当初的大量疑问,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育时机的灵活性 与意识活动具有理性、逻辑性特征相反,无意识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超越于逻辑思维结构之外,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心理形式,这使得无意识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非常符合美术教育的许多特征,美术教育属于感性认识,往往受到环境、情绪、个性、经验、甚至性别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其决定了教育时机的灵活性,恰当的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美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这就要求美术的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地区和院校,在基础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不足,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展览、讲座等文化机构、文化活动相对滞后,所以,必须采用灵活的变通方式,最大化的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