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润物细无声,论大学美术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
润物细无声,论大学美术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任晓军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美术教育、无意识教育、美育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提要: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区别于专业性的美术教育,旨在通过通才教育的方式,进行无差别的、全面的审美素质培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无意识教育是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大学美术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是对传统大学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践行新时期美育教育方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美术教育、无意识教育、美育

  正文: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今天的大学校园,大众文化流行,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冲击,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使处在生理和心理变革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吴冠中先生这样说过:“中国的美盲多于文盲,尽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但他是美盲,没有欣赏美的能力……美术的责任就是提高审美”。[3]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它的实现手段,仍然是事关艺术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蔡元培对美育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卖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1]美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早已经为有识之士所珍视,需要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无意识教育(Unconscious education)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有意识地为受教育者设计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2]由于无意识的这一特性,就使得无意识教育区别于以理论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目的外漏的有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大学美术教育中有独特和良好的效果。

  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对于教育的目的、过程、环节等方面,无意识教育都拥有积极的、广泛的应用天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与无意识教育的主旨存在很多的交集,譬如美术教育中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论述,说明了美术教育中个人思维想象与吸收转换的重要性,而无意识教育的心理学、哲学依据都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意识教育在过去常被用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属于思想的领域改造,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美”来净化心灵。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美是存在于大多数人中间的心理感受。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这里说探讨的大学美术教育,面对的群体是全体的大学受教育人群,我们知道,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是全校自由选课,具有极大开放性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专业上的限制,怎样通过大学美术教育进行最为广泛的艺术普及,无意识教育中隐蔽性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有助于大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无意识教育的根本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准备和计划。以我自己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典影视赏析”为例:本来,学校希望开设一门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由于艺术设计门类宽泛,专业性强,最后我选择以“经典影视赏析”为课程名称,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多种的艺术形式,电影又是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吸引人,很难在学生中间产生逆反的情绪。

  具体的课程操作,首先对教室环境做了布置,打印相关的电影海报进行张贴,目的是营造一定的视觉生活环境。对于电影艺术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的,我的选择是从美术和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艺术,一部电影下来,我不是请同学写影评,而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电影片段,按照教学提纲,请同学思考和讨论,譬如由电影的画面构图,联系到艺术设计中的各种构图形式;由电影画面的色彩延伸至色彩的三要素原理、色彩的调性原理、色彩的冷暖等艺术专业领域;由电影中人物的服装样式引申出服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变等等。学生在有意识的被电影情结所吸引的同时,无意识中接受了如此大量的和艺术相关的信息,通过老师的课程设计,通过思考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每个学生都接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浸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约能转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4]通过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和意识,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无意识教育既然是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就内在地要求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到轻松、愉快,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达到了无意识的教育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

  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此即第一条路,指的是通过作品的反复观赏,形成了内在的形式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审美兴趣。“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把人的心理看穿了。喜怒哀乐,都活跳在纸上。本来是日常习见的事,但因他写的惟妙惟肖,便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心弦拨动。”此即第二条路,指的是作品内涵对人心理情感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使人了解人生,培养起健康快乐的审美心态。所以,审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愉悦心情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怎样使严肃的话题变的活泼有趣,怎样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以“名画鉴赏”课程举例说明,目的是说明无意识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愉悦性的积极作用。那堂课进行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的章节,中西方绘画比较是热点也是难点,内容多,涉及面广。但作为普及型的美术知识教育,首先在赏析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绘画作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其过程中学生兴趣多,问题也多,譬如毕加索和齐白石谁画的好?中国画没有透视,西洋画绘画逼真等等。问题来了,机会也来了,我选择两副作品分别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做比较,两幅作品都是描写人物神情意态的佳作,我通过讲故事(有趣),说典故(可笑)等方式活跃教学气氛,在笑声中总结出了“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中国人的写生写实,是看作学画的基础,目的在于写意。(傅抱石语),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所以中国画是抽象的、象征的。[3](傅抱石语),这样,就轻松的回答了同学们当初的大量疑问,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育时机的灵活性 与意识活动具有理性、逻辑性特征相反,无意识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超越于逻辑思维结构之外,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心理形式,这使得无意识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非常符合美术教育的许多特征,美术教育属于感性认识,往往受到环境、情绪、个性、经验、甚至性别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其决定了教育时机的灵活性,恰当的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美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这就要求美术的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地区和院校,在基础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不足,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展览、讲座等文化机构、文化活动相对滞后,所以,必须采用灵活的变通方式,最大化的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海南金融《海南金融》
《海南金融》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6-1009/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农村金融、...
海峡旅游《海峡旅游》
《海峡旅游》(月刊)创刊于2005年,由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管,福建海峡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2011年起全新改版,以“人入风景,心生自由”为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本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于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4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技...
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005/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政治与法...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栏目:主要栏目有“数学研究”、...
田径《田径》
《田径》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287/G8,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家营养专栏、...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