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大凡表现有突出的缺点和错误,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理扭曲,容易被人“小瞧”,造成心理上严重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也变相地反映了他们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不满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每当他们改换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受到一次触动心灵的教育时,他们的心中往往燃烧起上进的火花,希望丢掉后进生的帽子,进入先进学生的行列;只是他们往往缺乏信心和毅力,又苦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后进状况。可见,许多后进生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正常”表现,但其心灵深处却隐藏着“正常”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有的虽然在打架斗殴场合表现得十分粗野,轻举妄动,但在劳动中、运动场上或实习实验方面表现出精力旺盛,勇敢顽强,能较好地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有的学习成绩很差,甚至学业荒废,但在课外阅读和科技活动方面,表现出某些兴趣,“智商不低”。这说明,后进生并非一切都“后进”,毫无是处,往往是被他们突出的缺点掩盖住他们(潜在)的优点。有孤独感的后进生不一定不爱集体;性格内向的人不见得“思想复杂”;情绪焦虑急躁者不都等于患得患失;心胸狭隘者不全是自私自利;更不能把少数因心理缺陷或疾患带来的自控力差而违纪的学生当成“捣乱分子”处理。患什么病得吃什么约,具体问题宜具体分析。把心理“毛病”同政治、思想、道德问题混淆起来,相提并论,颇有失当。故此,教育者要密切观察后进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积极因素或“闪光点”,将它发扬光大,扬其所长,补其所短,扶其所正,纠其所失。后进生的“闪光点”,正是后进生内在本质和潜在优势的显现,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和起点。自觉主动地发掘后进生“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确认后进生的自我主体地位和价值,调动后进生不“后进”的内在活力,是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恢复自尊、自爱、自强、自奋等心理性格的重要手段。
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性发育、性意识觉醒阶段,对异性变得特别敏感,尚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等等。对此,教育者切忌大惊小怪或作简单化处理,而应正视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进而以心理卫生为基础,以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为重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之正确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用理智驾驭感情,避免误入歧途。
总之,正确分析后进生反常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断要以爱为基础,而且还要科学地运用一些心理疏导的策略,假以时日,是可以得到预期效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职业院校后进生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困惑及其偏离行为,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对于纠正后进生的反常行为,化“莠”为良,提高我国劳动力后备队伍素质,无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