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确分析职业院校后进生反常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断要以爱为基础,而且还要科学地运用一些心理疏导的策略,假以时日,是可以得到化“莠”为良预期效果的。
关 键 词:职业院校 后进生 反常行为 心理疏导
伴随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先进学生,亦有“品德不良”、“成绩糟糕”,甚至“行为不轨”的所谓“后进生”。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作为长期同这些后进生打交道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后进生的反常行为,不少是由于多种心理障碍而引起的行为偏离正轨,有的伴有心理病态的表现,不可一概笼统地视之为思想认识偏差,抑或法纪观念淡薄问题。从心理学看,要转化后进生,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的角度,正确地把握教育对象,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后进生反常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笔者所认为的“后进生”,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方面的相对落后。那些所谓“不听话”,甚至有些“爱挑老师的刺”的学生,他们往往思想活跃、敢于怀疑,喜欢提问题和争论,虽然有时不免有些偏激,但只要他们不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作风基本正派,就不应该视为后进生。只有那些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以致有违法倾向的学生,我们才认为是后进生或有后进倾向的学生。他们人数虽少,但在学生中往往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谓的反常行为,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偏离正轨的行为。如某些后进生身上发生的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常常是由于反常行为发展而形成的。
反常行为主要表现为:1、在学习上由于智能或性格方面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而引起怠学、厌学、弃学行为。如在课堂上,作业时表现出注意障碍和思维障碍。2、在品德上不能遵守公认的群体行为规范而“越轨”。如说谎、偷窃、不守纪律、行为粗野、与人不能友好相处、经常争吵好斗,甚至离家出走、逃学流浪等。3、情绪不稳定,极易紧张,性格孤僻、多疑或烦躁、虚狂,或倔强、狭隘,时而过分软弱、畏怯,时而一味逞强显能,甚至攻击、残忍。4、有某些不良习惯和病理性问题。如口吃、吮指、性敏感、抑郁症、习惯性多动、歇斯底里行为等。有上述表现的后进生,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深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自我意识过敏,不能正常待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发展到自我憎恶、否定自己;有的表现自尊心畸形,好胜心膨胀,甚至犯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职业院校后进生反常行为的成因错综复杂。总的说来不外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且是二者交相作用的结果。就外因而论,社会上存在着的腐败现象、“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潮、格调低下庸俗的文化垃圾、某些家庭成员的落后意识和不轨言行,还有少数教师对后进生的厌恶、偏激情绪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等,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后进生心理,诱导后进生产生反常行为。从内因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进入所谓“危险”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均发生着剧变。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美丑和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不强,是不成熟的“成人”。再加上某些后进生已经沾染上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或从小养成的某些性格弱点及先天性不良气质的作用,导致他们如同饮酒过量一般,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酒精中毒”症状,头脑昏昏然,心态失控,举止紊乱。这是后进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以情绪、情感为例,他们不时“心血来潮”,有说不尽的雄心壮志,冲动、亢奋;然而他们对困难估计不足,一旦目标受阻,很快气馁、消沉,表现出对抗、退化、固执、冷漠、妥协等反常行为,做出一些蠢事、坏事。小小的口角可能演成一场严重事故,轻轻的碰撞竟会报以匕首刺胸。
追根溯源,把握病因,旨在对症下药,力争“药到病除”。既然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可能引起后进生心理失常和行为越轨,那么,教育工作者在与这些学生相处时要本着理解的原则,通过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或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方面地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情况、人际关系因素等影响其成长的经历,为转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注意科学地运用一些心理疏导的策略,“心病还得心药治”。根据后进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不失时机地把心理卫生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疏通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后进生的反常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后进生心理卫生教育
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病状,使之如释重负,振作精神,保持健康的心理,愉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是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目的。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应该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品质。其个体行为,既能为社会所接受,又能保持个体本身的愉快心境。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对职业院校后进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大量的是结合学校、班级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时可单独进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一般说来,后进生的心理已经受到创伤,精神上受到了较多的污染,思想感情上与他人往往处于一种似乎莫名其妙的对立状态。他们时常以为同学、老师、家长跟自己过不去,故意找他们的岔子,揪他们的辫子:一旦学校出现了“坏人坏事”,立即认为非他们所为莫属;出现了“好人好事”,却想不到他们。于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失去了前进的信心。在这种心态下(加上确有一些人对后进生“白眼”、讥讽与打击),教育工作者如果再对后进生动辄训斥、处罚,或干脆不理不睬的“冷处理”,无异于“伤口上撒盐”,不仅无济于医治差生的心灵创伤,而且会加重他们的失落感,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使后进生更“落后”,行为更“反常”。殊不知,如同一棵瘦弱的小草,后进生尤其渴求温暖和照料。所以教育者对后进生更要注意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力戒挫伤后进生自尊心的作法,增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不但不嫌弃、不轻视他们,还要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既施之厚爱,又严格要求。在这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氛围中,师生间对抗情绪冰释,后进生就能主动地敞开心灵的大门,任你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和浇灌。“水到渠成”,教育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长善救失,不难奏效。此外,利用班级集体的力量或活跃的课堂气氛,多创造一些情境增加后进生的参与活动,也是把后进生从封闭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因为一个人在集体的熏陶中,势必受到具有良好心理品质者的“感化”。即使原先生性沉默的人,也会在班级团结、友好、互助、融洽的气氛中变得活跃起来:纪律散漫或性情“冷酷”的人,也可能在集体的制约下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