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35],这就不单单看到了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而且也看到了人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的作用,从而丰富了“师夷长技”的内容。他认为建立与英相当的海军是海防化被动为主动的必要条件。“若战舰战器相当,而又以主待客,则风潮不顺时,我舰可藏于内港,贼不能攻;一俟风潮皆顺,我即出攻,贼不能避,我可乘贼,贼不能乘我,是主之胜客者一。无战舰,则不能断贼接济,今有战舰,则贼之接济路穷,而我以饱待饥,是主之胜客者二。无战舰,则贼敢登岸,无人攻其后,若有战舰则贼登岸之后,舶上人少,我兵得袭其虚,与陆兵夹击,是主之胜客者三。无战舰,则贼得以数舟分封数省之港,得以旬日遍扰各省之地。有战舰则贼舟敢聚不敢散,我兵所至,可与邻省之舰夹攻,是主之胜客者四。”[36]
魏源不仅看到了创建近代海军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林则徐建立近代海军的思想,认为仅有舰船不足以称之为近代海军,“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37]“师夷长技”还要重视海军造舶、驾舶、造火器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他建议“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并造中号兵船百艘、火轮舟十艘,以及相应炮械,从粤、闽、浙、苏四省习于舟船战阵之“沿海渔户枭徒”和“水师旧营”中选练三万人组成海军,“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38]另外,他还主张派人到外国船厂、火器局学习技艺,回来传授。此建议当时虽未被采纳,但日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等海防学堂和工厂的兴办以及海军留学生的派遣,依稀可辨是当年魏源《海国图志》提供的启发。
可以说,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代表了海防爱国主义创建近代海军的早期设想。然而,他们的影响在近代早期是有限的,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海防运动在战后很快就难以为继,而渐趋势微,并未真正建成近代海军,更未带来近代军事工业在中国的勃兴和西方军事技术的大规模引进。除了《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上下苟安思想的抬头和对海防建设的忽视之外,仿造西式船炮运动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障碍无法突破,例如广州绅士潘世荣造成了一艘蒸汽船, 虽系雇用洋匠,但仍是“放入内河, 不甚灵便”。近代海军的创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中国还没有大工业生产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国家力量的大力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早期设想到真正建成近代海军,是海防爱国主义的下一项任务。
然而,《海国图志》作为海防爱国主义的早期理论代表,诚如梁启超所说:在近代中国“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后来洋务派兴办近代海防正是魏源理论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而且,“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海防爱国主义命题,作为近代爱国主义的先导,从海防领域逐渐扩展、渗透,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严复集》第1 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1页。 [2] 《李鸿章全集》第2卷,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第825页。 [3] 刘华清:《中国近代海军史·序》,见吴杰章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序第1页。 [4]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第2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第383-384页。 [6]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第25页。 [7] 《林则徐书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8] 《严复集》第2 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9页。 [9] 《重兴海军议》,《时报》乙巳(1905年)七月十七日。 [10]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第25页。 [11] 《清史稿·兵六·水师》卷135,志11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1页。 [12] 《清史稿·兵六·水师》卷135,志11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97页。 [13] 《清史稿·兵六·水师》卷135,志11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8页。 [14] 《鸦片战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丛刊二,第524、543页 [15]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6辑·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8,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024页。 [16]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6辑·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40,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192――3195页。 [17]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6辑·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41,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267页。 [18] 《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5页。 [19] 《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4页。 [20] 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21]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22] 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85页。 [23]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24]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25]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26] 《林则徐集·奏稿》,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85页。 [27] 《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7页。 [28]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 [29]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30] 《林则徐书简》,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31] 《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7-208页。 [32]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2页。 [33]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8页。 [34]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1页。 [35]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36]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3页。 [37]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2页。 [38] 《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