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这是一个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概念。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报纸编辑的过程,即是对单个的人的关怀过程,也是对以此为代表的这个阶层、群体关怀的过程,就是给他们话语权。这种来自媒体的关怀,会让人感到是来自社会整体的关怀,能温暖人心,缓和矛盾。
下面从报纸编辑的流程出发,谈一下如何在编辑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报纸策划:从源头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策划已被新闻行业熟知,也是大众化报纸努力出新创新的一个重要特色。新闻本质上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编辑必须依据新闻事实的实际价值,合理地安排报道方式、编排方法和所要投放的人力、物力,当面对一些“热点”新闻的策划时,编辑要把握好策划的度,不能为了追求所谓“卖点”而滥用新闻资源。在报纸策划中,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方面集中在选题策划和栏目策划中。
例如,近期《楚天都市报》关于“暴走母亲,割肝救子”的新闻策划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报从10月27日开始,首发报道《一心割肝救子母亲半年日行10公里》,接下来的一个月,该报编辑记者不断地深入挖掘事实,策划后续报道,推出了一篇篇充满人情味的报道,使该策划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各个都市报在贴近群众的实践中,都各出奇招,但开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栏目却成了不约而同的举措。诸如“帮你打听”、“友情提醒”、“生活情报”等类型的栏目各报皆有,拿《楚天金报》来说,该报独辟蹊径率先创办的口述实录式栏目“真情倾诉”,由于注重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受众情感的调动,被许多读者视为心灵的寄托。
二、稿件选择:优先选择充满人情味的稿件
新闻的人情味是西方学者率先提出的,即新闻报道和编辑应以人为本,显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过去我国报纸过多强调了政治性的“喉舌”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读者自我意识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注意编辑过程中的人情味了。[2]
在报纸编辑中,应该优先选择有人情味的稿件。只有稿件流露出的情感契合了大多数读者的情感需要,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只有引起共鸣的稿件,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报纸既要关注宏观的发展和社会主流人群的生存状态,也要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工、下岗职工、乡村教师、城市边缘人群等)的喜怒哀乐。编辑以弱势群体为报道主体的新闻时,要选择那些从深层次挖掘弱势群体与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的稿件,不仅能宣扬他们的顽强精神和人性中的崇高品质,从而对其产生鼓励作用,还可以起到宣传和教育作用,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质。
近日,《中国青年报》率先关注“蚁族”的生活,使这一弱势群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对他们生活的关照,到对制度的建议,无不体现了该报对该群体投入的深切关怀,让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不再成为媒体的边缘人,通过报道,人们会对其投以关注的目光,他们的生活境况也会有所改善。
这种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关注他们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稿件,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疾苦,为帮他们改善现状鼓与呼,这些稿件就是充满人情味的稿件。
三、版面设置:报纸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1、帮助读者选取信息。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是否让读者乐意读,容易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版面。因此版面不仅是内容上的简单的表现形式,更是编辑把版面内容活化的能动反映。
“厚报时代”,读者的阅读一般是选择性的,编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设计得体的版面,使稿件特点和编辑意图能清晰地表现出来,还要更好更快地提供给读者想了解的信息,做到主次分明,眉目清晰,使读者一眼就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产生愉悦的阅读享受。
2、版面志哀体现报社人文关怀。国内学者认为,“版面语言是版面编辑发言的主要手段之一”。报纸编辑能够通过线条、标题、稿件篇幅和位置等版面语言体现报社和编者的感情、立场和主张。人文关怀使报纸编辑在报道重大灾害时,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发挥智慧,在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更关注事件当事人及受众的心理感受。
去年大地震发生次日,各大报纸都传达了对灾区的哀悼和关怀,首先冲入读者眼帘的是报纸的版面。例如,《南方都市报》5月13日的头版在大号的黑体字“地震重创四川,死亡逼近万人”下面,有这样3行字:“让我们为灾难中的人民祈祷,让我们为遇难者默哀,让我们向灾区伸出援手。”该报用放在头版的这短短的三句话,把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发挥地淋漓尽致。[3]而四川当地报纸《成都商报》更是将整张报纸变为黑白版,以寄哀思。
四、标题制作:凸显人文关怀的点睛之处
在“厚报时代”,读者大多通过新闻标题来抓取有用信息。编辑拟定新闻标题时,往往不仅要考虑标题是否反映了稿件内容,还要考虑标题是否吸引读者眼球。这就造成了有些编辑在制作标题时,片面理解稿件内容,导致标题含义模糊,或者刻意追求“星腥性”等感官刺激,导致标题背离社会主流文化。
例如,《江南都市报》2006年11月1日的版面中有这样的标题:《南昌警方今起清理“空挂户” 重点针对6类人员》,“清理”一词让读者觉得好像对待这些“空挂户”像对待垃圾一样,这个是让读者尤其是空挂户难以接受的,如果能改成“整顿”或“整改”一类具有人文关怀的词语就较容易接受了。
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今年以来各家报纸版面都充斥着大学毕业生如何就业难,岗位技术含量如何低的报道。例如《公安局招洗菜工要本科学历》(《海峡都市报》2009年11月1日)、《北大光华毕业生求职屡遭拒 摆摊欲陪聊为生》(《新京报》2006年10月26日)、《硕士生争相竞聘养鸡养猪技术员》(《武汉晚报》2009年11月22日)的报道,这类报道尽管凸显了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事实,但标题为了吸引人,总把视角集中在大学毕业生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上,这些标题容易导致人们对就业市场片面估计,造成悲观气氛。
报纸编辑工作要尊重人的理智和情感、不仅要呈现给读者以真实客观的外部世界,还要引导舆论,建构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但现实中,很多报纸标题都将读者仅仅看做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