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于和谐校园视野促进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2.1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促进师范生心理和谐
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要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必须重视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和掌握师范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甄别其性质、分析其成因。对于一般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程度轻且带有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要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而较严重的要即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此外,还要重视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师范生进行职业心理的调适,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培养其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2 实施团体心理干预,促进师范生人际和谐
从本质上看,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本文的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和人际冲突是影响师范生心身和谐发展的主因之一。而团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成员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增进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寻求一般发展性问题和特定矛盾冲突的解决之道;加强自我接纳、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有研究还表明,团体心理干预对学生人群的心理问题具有“广谱治疗效果”,即不同治疗取向或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干预,在改善某一靶症状的同时,对存在于团体成员身上的其他心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6]因此,着眼为“全人健康”的团体心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师范生和谐人际的建立,而且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心身和谐发展。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宣泄和治疗作用。以我院为例,学院针对师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女生周、心理健康周等系列教育活动;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并积极指导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开展读书节、科技周等系列活动;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长期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周、服务月活动;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除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一二·九长跑等传统活动外,还组织实施阳光体育、趣味运动会以及各种专题的体育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转移、分散学生对生活中消极面的过度关注,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体验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对自己生活和心灵的滋养。
2.4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学校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干预、野营和旅游等形式和方法,减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强教师间的人际互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身心状态的平衡与心理和谐,避免不当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伤害”。其次,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保证。教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如坦诚、关怀、信赖、同理心和尊重,等等;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如适当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口语表达精简、思路清晰、比喻恰当;能积极地倾听与适度地反应;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承诺并适当使用保密原则,等等。最后,教师还要自觉而富有成效地扮演“个性模特儿”和“心理医生”的角色,这对师范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2.5 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建立和谐而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对个体成长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源生地,因此,了解和矫治师范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在家校沟通中,学校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通过电话、网络、短信平台、书信以及家长会等形式,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成长的早期经验、家庭气氛与教养方式、家庭内部的发展情况、亲子关系、学生在家庭中的角色、家庭中的不幸事件、家庭中的沟通情况,等等,并据此教育和引导家长改善家庭功能,创造和谐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此外,对于特殊家庭和有特殊经历的学生,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师要保持与家长和孩子的及时沟通,并备好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 金华, 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 1986(12): 260~262.
[2] 唐秋萍,程灶火等. 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 1999, 7(1): 16~20.
[3] 胡忠国.中师学生心理挫折的调查分析. 青少年研究[J].2000(2):36~37.
[4] 黄高贵,李娟杨等. 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J]. 2005, 14(3): 255~256.
[5] 袁锦芳, 祁建梅. 师范专科学校不同性别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应付方式的差异.中国临床康复[J].2005, 9(28):91~93.
[6] 刘九林.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改善师范生SCL-90阳性症状的实验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