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强调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当下,文学专业的教学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困境。特别是在以农、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中文专业作为非强势专业,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尤为严峻。对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非强势专业环境;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入21世纪,国家又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形成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并存的局面[1]。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全面发展,新设专业与学校发展历史较早的专业相比,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本文要讨论的是,在以农、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作为非强势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 非强势专业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讨论课程,首先要讨论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要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当时文学教育功能的高度概括。人文精神薄弱的当下,文学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心智健康、素质全面的人才。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但在应试教育和选拔人才标准完全量化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完全目标化、功利化,学习的结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然后原封不动地写在试卷上,就此完事大吉。与文学学习之道相去远矣。较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平均课时稍多,而大家较少,且评论界对作家作品的评价,有的还在不断变化中。
(一)中文专业作为非强势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非强势专业”,是就一所高校来说,发展历史短,相近专业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相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专业。与学校强势专业相比较而言,非强势专业作为一个学校的新生力量,显得生机勃勃,但同时也因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不利因素大体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而导致对学生的教授和指导很难深入。二是在相应的专业领域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长,没有足够的学术基础和研究气氛,使教研活动难以深入。三是相近专业少,学术活动少,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课堂之外较难拓展专业知识,对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专业心态不利。四是相关资源少,跟相同专业作为强势专业的学校相比,所能获得的足够的新鲜的学术信息少。就中文专业而言,经常会遭遇到这样的情况,教材里提到的文学作品图书馆里没有藏书。人才培养虽然不同专业各有不同,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人文学科的滋养,非强势专业作为形成学校专业结构合理性的一部分,必需存在。
同时,在社会发展迅速,经济与科技唱主角的时代,学生情况发生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中文专业的学生,有可能是因为中学成绩比较差,放弃理科而学文科,考大学时,
有的第一志愿并不是中文专业。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基础有限。特别是当中文专业不是学校的强势专业时,这种情况显得更为严峻。
(二)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以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文学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历史经验,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分析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启发人文关怀意识,强调精神价值与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由应试教育选拔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距离较远,很多学生对教材中的主要作家及作品,既不感兴趣,理解上也有很大隔膜,仅仅只为应对考试而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通过对文学的阅读领悟而获得精神上的收获。这一方面与学生所承受的名目繁多的考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行教材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介上,仍然主要以政治立场为重要标尺有一定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21世纪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不能脱离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在人们有不同的信念、信仰、理想的情况下,在物质丰富、信息传布迅速、大众文化发达、各种时尚与风潮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文学的产生、传播与消费方式,甚至功能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学本身呈现出多样化、多变化趋势。然而,现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是至少十年前的“历史”人物及文学现象,并已形成相对封闭的体系。这较之于学生的人生经历而言,“新鲜”的更易被学生理解的成分太少,与多元文化格局下丰富的文学现象缺乏必要的呼应。这些情况又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学生审美能力。如何在追求娱乐性、消遣性的当下文化氛围中,引导学生既能从鲁迅、穆旦那里获取精神共鸣,又能从卫慧、宁财神那里透视到社会的本质、人性的呈现,这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此外,到目前为止,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双方很少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为学生以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有鉴于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与方式已经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从教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教材)体系、教师风格化教学等不同方面,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研究和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规模比较大的,有2003年《北京大学学报》刊发的一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笔谈文章;2006到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有以“现代文学教学笔谈”为主题的一组文章等等。而在此前此后,关注这一问题的其他学者专家亦为数不少[2]。
然而,当办学历史与专业设置以农科、工科为主,中文专业作为新专业或者说非强势专业时,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显得更复杂。因此,针对中文专业作为非强势专业环境下,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既遵循文学史实又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身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以坚持即有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尽可能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学校小环境实情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