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墨处是“实”,无墨处是“虚”,“实”处要精心结构,“虚”处也需布置得宜。只有处理好“虚”、“实”关系,做到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才能做到“笔不到意到”。邓石如说 “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18]也是这个道理。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19]缺和虚,有时正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满和实。
三,解衣槃礴——书法创作的本真状态
《庄子·田子方》载:“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20]庄子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随意的、毫无拘束的,只有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才能够不受束缚,才能够自由的发挥。
对于书法创作而言,理想的本真状态也是解衣槃礴、契默神会。书法虽然也有理法,但要达到最高境界决不能仅仅靠理法。因为书法重要地不是要写出形,而是要写出精气神。《新唐书》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21]讲得就是这种状态。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说:“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有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22]张旭的“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和怀素的“自言初不知”都昭示了创作过程中的随意和物我两忘。
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绝圣弃智,与神为徒是道家美学所崇尚地理想的艺术创作状态。这种状态,与信笔涂鸦有着霄壤之别。艺术家要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需要长期的潜心修炼。庄子在“庖丁解牛”、“痀偻者承蜩”、“郢匠运斤”等故事中都一再强调了这一点。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道家美学对“技进乎道”的强调,任何“道”都源于“技”的长期修炼。“痀偻者承蜩”、“郢匠运斤”讲地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书法而言,一个书法家也必须经过长期的学养、阅历、思想、技法等多方面的修炼,才能得心应手地把感情或情绪通过浓淡干湿的墨痕、正侧顺逆的点画倾泻出来。王羲之临池作书天长日久而使池水尽墨;智永苦练书法三十年而退笔成冢;怀素则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24]不可否认,这中间可能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仍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达到解衣槃礴的创作境界,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
四,余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5]庄子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26]因此在道家眼里艺术不是明晰地一览无余,而是要讲究含蓄、深邃的意境。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则是用笔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表现在书法审美上,则要求字里行间具有内敛沉着的美,浅薄浮华是没有生命力的。即使再豪放开张字体,也要能使人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道家主张“无为”,反对积极入世,提倡消极出世,文人士大夫们受其影响常常向往隐居或者选择隐居。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更有甚者则遁入山林。这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无疑是有影响的。因为出世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也为艺术家营造了能够平心静气的环境。
[1]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32页 [2]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36页 [3]转引自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版,第18页 [4]《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5]《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 [6] 转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7]《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92页 [8] 转引自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版,第222页 [9]《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页 [10]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页 [11]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25页 [12]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22页 [13]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33页 [14]转引自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版,第219页 [15]转引自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版,第221页 [16]宗白华《美学散步》[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5页 [17]宗白华《美学散步》[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18]《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41页 [19]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39页 [20]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443页 [21]转引自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版,第59页 [22]沈培方 洪丕谟《历代论书诗选注》[A],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版,第9页 [23]沈起炜《先秦寓言选译》[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18页 [24]沈培方 洪丕谟《历代论书诗选注》[A],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版,第9页 [25]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22页 [26]孔泽人《白话三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371页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