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色彩之美
西方人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偏重的是色彩的感情,他们认为色彩是最富有感情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红色时,就会联想起太阳、火焰、鲜血和生命,会给人一种热情、浪漫和强烈的感情。对西方人来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是一种魅力的代表;黑色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寂静和严肃,是一种坚实的表现。正因为各种色彩有以上种种的不同性格,能让人产生各种感情变化和象征,所以西方人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非常重视与穿着者的年龄肤色、体型、身材的密切配合,与穿着用途、穿着环境的相互协调。他们往往会按照自身的各项具体特点,不拘一格地选择服装色彩,这便是服饰审美精神在色彩设计上的具体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色彩就显得很有个性、很有见地 ,很少有一窝蜂现象或盲目跟从的模仿现象,人们的穿着显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3.3 装饰之美
西方为突出服饰的立体效果而充分运用皱褶,装饰本身也是为了衬托服饰的立体效果,追求多层次的变化。对服饰的装饰主要表现为一种空间立体的装饰。这种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立体的意识,到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膨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内部大量的使用填充物来夸张服饰的形体。如男子用填充物对肩、胸、腹等部位进行塑造,体现男子的魁伟。女子一般用紧身胸衣来塑造上身形体,用裙撑、臀垫或衬裙来夸大下身形体。这种装饰可以使人所追求的某种人体所不能达到的形态成为可能,弥补人体上的某种不完美。
(2)依靠增加用料的量,通过切口、皱褶、波浪等方式来追求视觉上的一种丰富感。如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裂口的装饰,以及女装上的襞褶装饰等。这种装饰用在以内装饰为基础的服装上,更加强了服装的体积感、重量感、层次感,更具有装饰的味道。
四、结束语
通过对明代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在服饰审美观念上所形成的不同的历史原因。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受历史传统的和当时特有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使二者持有不同的审美趋向,从而使它们在服饰元素和表现手段上沿袭和新生着各自的特色,形成各自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比较的同时,我们应该从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特点等直观素材的基础上探其根源。结合它们的历史和变更,去考察当代人群的服饰审美意识。既要看到它们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同一性,又要注意到差异性。在相异之中寻相同、在相似之处见不同。其实,也正是在差异性中,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性,使其具有特殊性与独一无二性。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的服饰文化截然不同。在宽衣造型上表现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尽管在服饰造型上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但并不影响服饰的美感,尽量与自然贴近。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变更跌宕,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剪裁。而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虽然中西服饰审美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成为新奇感和吸引力, 从而成为我们相互借鉴的原动力。
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时尚走向。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更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服饰, 以此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并将两者结合作为现代服饰的设计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 《西洋服装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 陈东生 甘应进 《新编中外服装史》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 华梅 《西方服装史》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
[4] 华梅 《人类服饰文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
[5] 冯泽民 刘海青 《中西服装发展史》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年
[6] 叶立诚 《中西服装史》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年
[7] 王受之 《世界时装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