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审美进行比较,阐述了中、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服饰的特征和审美要求,提出了将两者结合作为现代服饰的设计重点。
关键词: 中国明代;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一、绪 论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也是文化整和的世纪。在各种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服饰作为古老而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结合了中西历史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精华。
由于中国明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处在同一阶段,分别是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性,也是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繁荣时期。因此本论文将这两个时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这两个时期的服饰特征,包括造型、色彩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中西方服饰差异,重新认识蕴含在中西服饰文化中的内涵,寻找中西服饰史发展的规律。
二、中国明代的服饰审美观念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饰被看作是穿着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的特征。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在明代,人们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和平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明代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2.1 造型之美
在明代,人们着装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饰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立体造型,而是以各种工艺手段赋予人的形体以外的一种精神意蕴的显现。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效应。因而具有趋向封闭、含蓄的特点。
历代封建朝政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威仪,一代固有一代之制,但服饰式样变化往往仅限于款式的长短、肥瘦、色彩和装饰的改易,从审美核心来看仍然没有超出以“穿衣之礼”为美的范畴。人们通过穿着希望能显示自己的仪表和仪容,讲究体面、体统。因此,要求服饰的式样端正、庄重、严谨、大方,把穿着者的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了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曳地的中式服饰的式样特征。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式服饰造型不是上下分离的“衣裳制”,就是上下相连的“深衣制”,也不论是男子穿着的袍服,或是女子穿着的襦裙,总是腿裹行藤,衣长曳地,并且里外衣服重叠。他们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饰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具有一种 “自然穿着的构成”。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 (如服装表面的色彩与图案),重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湛技巧,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在服饰造型形式的法则上,体现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倾向于端庄、平衡,纹饰两两相对,由于不用“省道线”而无挺拔的皱褶,只有自然下垂。衣料追求飘逸、宁静,色彩清新淡雅,对比柔和,服饰图案精致、细腻,宛如秀美的工笔画。服饰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的内容。
2.2 色彩之美
色彩是构成服饰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式服饰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一向体现“道化”的审美观。中国人对衣冠服饰的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只求合乎天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场合其服饰色彩应符合伦理常纲,不得乱用。明朝是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得的政权,为恢复汉族礼仪, 对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且较详尽,包括图案、色彩都非常具体。
明代印染技术的发达和社会对于各种色彩织物的需求是明代的印染行业非常发达,各地盛产的纺织品在种类、花色、装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明代女服在色彩上,绝不仅限于素色。民间兴起的“苏州片”等绘画形式中,身着鲜艳服装的人物时时可见;仇英等画家的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浓艳的颜色。
总之,明代的服饰是多姿多彩的,多种流行元素并存,有着华贵的礼服,也有朴素的便装;既有浓妆艳抹的妖娆富丽,也不排斥素面朝天的朴素。
2.3 装饰之美
中国人对服饰美的理解,并不是着重式样造型或结构组合方面,而是非常注意在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并想通过穿着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的强烈倾向和愿望,因而服饰的装饰着眼于开襟、衣领、袖口等部位缀以各种装饰图案,并且在 “道化”的审美观念制约下,装饰图案上强调和谐、对称、统一的造型方式。我们的祖先把服饰装饰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纹样上,不但在纹样的造型、结构以及表现手段上有很高的成就, 而且赋予了纹样更多的含义,如明朝时期的补子纹样、吉祥图案等,不但纹样形式优美,而且寓意深刻,服饰的等级标识性大多是通过装饰图案来体现的。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审美观念
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而掀起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的辉煌与灿烂一直影响至今。这场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历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西方人的服饰审美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在西方人的眼里,人体是最纯洁、最优美、最雄伟的形象。因而服饰审美上要求服饰的造型和穿着能够充分地、完美地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因而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饰是为崇尚人体美服务的,其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饰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用服饰去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研究人体的自然物质特征,注重分析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数据,与造型的联系十分紧密。
3.1 造型之美
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注重自我表现,是为炫耀自身之美和为自己而穿的。因此,反映在服饰式样方面就显得开放、显露而很有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西方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充满幻想,刻意求新,并能随时实现个人愿望的时代。人文主义的旗帜使着装者摆脱了教会的桎梏和掩盖形体美的模式,可以在服饰设计中充分展示人的本来的自然美。
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式时代产生的那种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同时还出现了男、女服饰造型上的分化,与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这种上重下轻的、富有机能性的造型相对,女服上半身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拖裙,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饰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饰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这种服饰的造型观念带给服饰形态以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许多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脉搏而变化。款式的变化呈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在服饰的审美上追求“真”,注重“形”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在服装的各构成要素上较少受外力的影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