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自王力先生率先在北大开设以来至今已有50多个春秋了。这期间不少同仁在致力于《古代汉语》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探索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不少同仁认为《古代汉语》之所以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教材是罪魁祸首,因此在教学界掀起了教材编写的热潮。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后,陆续出现了吴福熙、张世禄、吕亚东、许嘉璐、郭锡良、汤可敬、荆贵生、周本淳、王彦坤、宋学农、刘利、王宁、殷国光等诸先生主编或者编写的教材,或者以教研室的名义集体编写的教程或者讲义,前后共计约达六十余种。教材编写出来了,还是没能改变《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困境,于是更多的学者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教学方法上,这期间大型的《古代汉语》教学研讨会层出不穷,学者们针砭时弊、痛定思痛,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计。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期刊、杂质,撰写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但是这似乎并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古代汉语》如何适应时代所需便成为了急于解决的问题,一个说新不信、说旧不旧的话题——《古代汉语》改革与创新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一 由《古代汉语》课程的重新定位谈起我们觉得之所以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世界观存在问题,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的认识和定位不够明确。王力先生认为“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①郭锡良先生也多次提起:“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也正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②从两位先生的话语来看,他们都认为《古代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这一点也正是古代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一般学者认为《现代汉语》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其实学习《古代汉语》虽没有“说”的要求,但是初步具备写作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则成为时代所需。从目前的义务教育来看,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学,很多学生也都在尝试着写作浅显的文言文或者古白话文。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稍作调整,至少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写作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除此之外,《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还应该具有知识性和文化性。
所谓的知识性,指的是《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它还要肩负着传播语言学的任务,正如郭锡良先生所言“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③这主要是受《古代汉语》教学目的及古汉语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教学目的是为阅读古书服务的,其特殊性指的是古汉语的口语现代人们已无法听到,所谓的古代汉语实际上只能是指现代所能见到的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书面语言。由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古书阅读(尤指文言文阅读),因此《古代汉语》课上所要讲的语言规则也就只是讲从文言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这一点正与其工具性及目保持着高度的统一。
所谓的文化性是指《古代汉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是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课程的基础。《古代汉语》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古代的文学、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哲学、医学、民俗等知识体现了其作为一门基础课所具有的包容性。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就无法学好上述这些课程,毕竟没有古代汉语知识人们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也就无从谈得上做些研究了。
既然《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知识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这势必要求《古代汉语》教学要适应这种需要。
二 第二课堂开设的现实依据与实践意义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所具有的知识性、文化性以及本身固有的工具性的多重性质要求其教学目标和任务也具有多向性,这远不同于《现代汉语》课程。目前中文系的学生阅读能力差,据笔者调查得知,目前很多本科毕业生很难读懂一篇中等难度的古代文选,更不要提及在中学任教了。尤其是目前的中学教学,文言的比重加大,形势要求中学教师不仅具备讲授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写作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这些教师的能力多数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多数是靠大学时的《古代汉语》课锻炼积累的。可是,大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中文系师生都明白,大学期间的《古代汉语》课时少得可怜。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古代汉语》每学期课时数开设不等,多则不足80节,少则至30节,一般在第三、第四两个学期开设,二者加起来不足150课时。寥寥可数的课时数难以支撑巨大的繁冗的《古代汉语》教学。很多从教者只能忍痛割爱,削足适履,删繁就简,来完成本不正常的教学任务。如此一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的毕业生在《古代汉语》方面的能力只能是半成品甚至是次品,限制自身的发展这是自然的道理,同时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中学语文教学,甚至是误人子弟。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必须从源头——大学时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抓起。而有限的课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我们只能突破传统的限制,另谋出路,将视野转向课外,也就是说充分挖掘和开拓《古代汉语》教学的第二课堂。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理清以下几条思路: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当下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和人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全面培养。检验教育得失的标准虽是多方面的,但是社会实践却是不可或缺的。
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大学就生产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教育体制才是和谐的。纵观国际和国内教育的历史和现在,没有比眼前的就业形势再严峻不过的了。然而据专家介绍或者媒体报道,具有专项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比曾经一度自恃为才子佳人的一本、二本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要宽广得多。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对这种感觉更是强烈,对这种现实体会得更为深刻。这不能怪罪于学生,这只能问责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以及维持这种机制运转的教育者。他们过分地囿于政策法规,过分地但求无过,在有限的时间内只注重理论,不强调实践,以致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先天发育不良。所以,要想实现教育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要想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遵照《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要求和遵循《古代汉语》课程的授课规律是必须的,而在意识里真正树立起“大古代汉语”教学观,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文关照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