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承担的职能与相应的支持不相适应,有些纯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没有得到财政的全额支持。二是科技推广内容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一些地方科技推广工作还局限在产中服务阶段,服务水平距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产业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推广的方法与农民的需求还不适应,不少地方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十技术”的方式。四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滞后,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为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和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按照“高新技术建龙头,示范基地抓带动,科技服务进村,农技电波入户”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素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三是加快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按照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普及的要求,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以产业化方式进行开发,创新农业科技应用转化机制,加快先进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促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高农民素质要靠教育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要靠科学,靠科技进步,而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靠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靠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邓小平从长远考虑的立场上,从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视角,强调要正确处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认为:科学技术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最终承担者,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早在1983年1月12日他就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11]邓小平认为从我国农村具体情况出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应该有两个层次,除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外,还应有较低层次科技普及人才。要从回乡中学毕业生中培养“土专家”。他说:“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12]他还认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而要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必须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各类农村科技骨干,从而带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在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切实组织实施好四大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86.
[2][3][7]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07、787、882.
[4][5][8][9][10][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75-313、17、107、275、23.
[6]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3.
[12]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