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宗法精神的统治,婚礼并没有喜庆的成分,反而被浓郁的、严肃的气息所围裹。当时的人认为,嫁女之家因嫁女而引起离别的思念,三夜不灭烛;娶妇之家因考虑靠传宗接代而三天不举乐。在《曲礼》中有如此的记载:“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10]这是对结婚的人所说的“贺词”,但却并没有提及婚礼二字,在古人的观念中,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不得已的事,故而不庆贺也不用乐,宴请乡党僚友,不过是为了重男女之别:“男女不杂坐,不亲授,叔嫂不通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11]
青黑色的先秦六礼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它是一个人新阶段的开始——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族组织、开创新的生活、承接新的责任。因此,婚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夫妇关系被看作是人伦之始。《周易·序卦传》有言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婚姻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礼记·昏义》中有如下的记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 ,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礼记·郊特牲》载: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六礼成于周而完备于汉”。[11]在汉时虽然仍是以六礼为常,但与先秦有几下几点不同:
(1)聘礼之物非常丰富,皇室和富贵之家,夺得惊人,而士庶阶层也已超过前代。一方面说明时代发展了,物质的富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皇室的奢靡。
(2)汉代的议婚,有男子主动的,也有女子主动的。但是必须要告知父母,否则会遭到父母的斥责或其它的惩罚。此外,此时的门第观念相当严重,故而,不同等级的通婚会遭到非议,结婚讲究门当户对。
(3)婚礼中重财礼,自汉便突现了出来。纳采不再只限于雁,纳征不再只限于纁、束帛、俪皮。皇室增添了璧玉、乘马和洋酒。
( 4)贺婚在西汉时正式运作。婚礼用于乐也是自汉代开始。
由以上几点可看出,在汉代婚礼变的欢快了起来,没有前面所述先秦时有那么严肃的气氛所笼罩着,把它视为一桩喜事,相比较而言先秦婚礼则呈现出青黑色的色调。
四、结语
“六礼”的婚礼礼俗一直影响到现在,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简化为“三礼”(三个步骤,也可戏称为婚礼三部曲),便于操作。虽然在城市接收的信息过多,且受了西方婚礼礼俗的冲击,带有了西方的味道,不过本质上还是本国的影响要深的多,毕竟从时间上来说,“六礼”的影响也要深于西方。然而在农村我们却能更好的看到六礼的遗存,特别是在古文化气息比较浓的地区。我们存在了两千于年的“六礼”虽然过于繁琐,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它是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其优秀的一面,摒除其不良的一面,从新构建我们新的一套婚礼礼俗——健康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丛谈(二)[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75年版,第331页
[2]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3][4]潘慎.中华传统文化精品文库(第8卷)古代诗歌总集.[M]《诗经》》2003年6月第一本版,第107页
[5] [7] [8] 杨天宇.礼记·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5页
[6] 杨天宇.仪礼·士昏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9]杨天宇.礼记·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6页
[10] [11]杨天宇.礼记·曲礼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4页
[1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第24、30页;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51页
《中华新生儿科》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