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国素来以“礼”著称于世,“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面,而在众多的礼中,婚礼是根本,是人伦之始。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少许大事之一,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最早的成体系的婚礼要算“六礼 ”了 ,然而“六礼”的 形成如何,内容如何,特色是什么,人们对其有没有误解之处,本文将简单的谈一谈。
[关键字] 六礼;六礼的特色;
中国向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可以这么说,礼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礼,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无所不囊括的文化体系。然而,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礼”则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多种礼节仪式的礼之经典。“礼”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中,钱穆先生认为“礼即是中国的社会生活”。[1]乔继堂先生认为“我们的人生,就是礼仪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史就是礼仪的人生史。” [2]本人认为,礼是我们的小宇宙,我们不是为斯生,却凭借它而成长、撰写我们个人的生活史。正因为“礼”所涵盖的范围甚广,故在此只截取人生的“礼之本”——婚礼,且仅限于先秦“六礼”,来做一简单的阐述。“六礼”是六种婚姻礼节,是中国古代婚姻礼制的主干。 六礼的成型 任何事物的出现非一朝一夕之功,婚礼亦然。然而,婚礼的缘起却至今没有定论。原始人群时期是不会存在婚礼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任何事物不可能没有源头,为了有个源头,为了便于更好的写出“礼”的发展史,于是乎,我们的史家们把礼的创始的桂冠归于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了,打开《史记》到《通典》都是这样的叙述。伏羲创礼,自然包括对婚姻之礼的创立。杜佑如此记述:“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在五帝的时候又加了“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3]:“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至夏和商,又加了“亲迎于庭”和“亲迎于堂”的礼仪。我们假设以上所述是可信的,那也只能看作是中国婚礼的萌芽阶段。根据研究所得,周朝时中国以礼为基准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的形成期。婚礼自西周开始进入了文明的境界,《诗经·大明》[4]中歌颂文王的婚姻为“天作之合”。此时,除了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还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婚礼秩序,即为“六礼”。这里必须点明的是六礼之实出现于此,但六礼之名并非出现于此时,较早提到六礼之名的是汉代诗人秦嘉,在《述婚》中他讲道:“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六礼的内容 “六礼”在《礼记》和《仪礼》中皆有所提及,只是《仪礼》的所述更为细化、具体,主要集中在《仪礼·士昏礼》中,在《礼记·昏义》中明言:“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5]外加亲迎构成六礼。在《仪礼·士昏礼》中的六礼如下:
⑴纳采。“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服……”[6]男家遣使者(媒人)到女家,拿着雁作为见面礼。使者说明来意,宾主行奠雁(把雁放在堂上)、受雁之礼。纳采,谓纳其采择之礼。因男家择此女为婚姻,是媒人下达其意而女家许之,故又遣媒人前往女家纳采礼。在此的雁是为见面礼,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有一种更为深刻的含义,因为雁是候鸟,按时节来去,既暗示婚姻及时之意,又取其顺阴阳,女随男之意。
⑵问名。问名是与纳采在同一天进行的,它是在紧接纳采之后所行的礼。问名的内容包括:名字,年龄,生日时辰。问名的目的是为了回去占卜娶此女的吉凶。
⑶纳吉。使者问名回去后,男家主人在弥庙对女子进行占卜,看这门婚姻能否顺利进行。若得吉兆,则再次遣使者前往女家来告吉。至此,双方的婚姻关系已成定型。
⑷纳征。又称为纳币。民间称为下财钱。这是男方向女方家下聘礼。聘礼包括:玄纁,黑色和浅绛色的下裳一套;束帛,十匹帛卷合为五双;俪皮,两张鹿皮(这与前面所述杜佑的记相符)。所有的东西都取成双成对以显喜兆,但是这是六礼当中唯一一次不用雁的。征,义为成,指成事,意味着婚事已经完全定了下来。女家接受书仪和财礼,给男家回书,婚事敲定。依照风俗,男家送聘礼到女家门外,要将聘礼陈列,让媒人通报,女家主人出来迎接,男家这时才能将聘礼送入。纳征一般情况下要摆酒宴,被聘的女子此时可以出来见男方客人。
⑸请期。通过占卜挑选好日子成亲,日期确定后,遣媒人去向女家报告,但报告时却是先有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家主人请示婚期这时表示谦虚不敢自专的意思,所以把这道婚礼的手续叫做“请期”。在此,“请”有协商之意,且为三请 。一般情况下,女方会同意男方所定的日子,以待迎娶。成婚之日一般会定在仲春和秋冬。
⑹亲迎。是“六礼”中最为隆重、繁缛的一幕。在古人眼中,阳下阴,男先女,女婿亲迎新妇,含有男女相亲相爱之意。亲迎出发的时间多是在清晨,而昏时行婚礼。所以“婚以为期”之所以用昏时,一说是原始劫掠的遗迹,一说是婚姻为阴礼的原故。亲迎的程序主要是:新郎乘着黑色的车,前面有人导引至新妇家。女父迎入,再行奠雁、受雁之礼。而后,女父、母先后命女启程,在门外登车。新郎要先为新妇驾车,绕动三周,再让驾车人赶车。新郎迅速先行回家在家门口等候新妇。待新妇之后,新郎亲迎入门,为新妇洗尘;而后共食,即“共牢而食”、合卺,后世称为“交杯酒”。依次“合体”、“同尊卑”。当宴会结束后,双双脱去礼服,新郎入室亲手解下新妇的缨饰,撤出室内之烛,亲迎至此完成。
在此说一下新郎必须亲迎新娘的原因:
(1)重视夫妻的感情,《礼记·郊特牲》中载:“男子亲迎·……婿亲御,受綬,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
(2)显示对新娘的尊重。《礼记·哀公问》中载:“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
(3)运用天地,阳刚阴柔的理论,主张天先于地,阳先于阴,刚先于柔,以此来解释亲迎。在《礼记·郊特牲》载:“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意也。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其义一也。”
以上三个原因一、二是比较人性化的,内含了一份尊重与更深的情感。但第三点似乎解释的有些玄奥,让人不知如何理解,不过这是当时尊卑观念在婚礼中的体现。这种尊卑观念,不仅影响了婚礼也影响了日后的生活。
纵观“六礼”,主要突现的是父权、男权,以宗法精神为其内在的支撑。所以在六礼的每个程序中皆有所现。婚姻首先要 “上以奉宗庙”,[7]所以要“告庙”,即“听命于庙”。[8]请期,女方是没有决定权的,虽然请期时有三请,以示尊重女方。亲迎也是“男先于女 ”,[9]说是为了示亲爱之意,实则以显尊卑。
《中华新生儿科》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