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通渭小曲”概观
“通渭小曲”概观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智军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通渭小曲 ;曲艺;即兴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曲艺,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格和地方特色。笔者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艺术品种的历史渊源、流传地域、音乐特征、传统剧目、伴奏乐器、价值诸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通渭小曲 ;曲艺;即兴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部。“小曲”即谓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因其别于秦腔大戏故名“小曲”。流行于通渭县及周边地区的通渭小曲具有鲜明的西北风格和地方特色,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内容情节感人,深受民间喜爱。 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地,故眉户、小曲有“郑声”的遗韵和“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音,曲调缠绵悱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故被古代文人士大夫斥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但它在民间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曲调中的“哭长城”等调由反映秦代筑长城的暴虐之政而来,又因关陇地区为秦的发祥之地,故民间曲调中最多有“秦风”保留。

  眉户和小曲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的许多词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跌落金钱”等曲调。它还有由“弹词”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1623—1716)《西河词话》所谓“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谓弹唱者也”。通渭一带亦称唱小曲为“弹唱”,称擅长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手”或“弹唱家”。弹唱系为演唱小曲的古称。

  通渭小曲可能在明代即为盛行,因为当时陕陇(甘、青、宁)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武功进士康海(1475—1540)擅长于词曲,归田之后三十年中创制乐曲,自比俳优,编戏自娱,其好友户县进士王九思(1468—1551)亦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康王二人对关陇一带的戏曲有很大的贡献,对民间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诗曰:“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

  清代为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小曲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据笔者所知,民国年间马营有专演唱小曲的业余班社,且秦腔艺人王明花、王虎成、尚老三、尚老五均会唱小曲。民间艺人张兴贵的父亲是当时业余小曲班社最著名的“把式”之一,张氏小曲家传渊源,祖孙几代都是通渭小曲有名的“弹唱家”。

  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雪”。

  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喜庆之余,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流传地域 通渭小曲作为一个地方曲艺,流行于通渭的大部分乡镇。县城区、马营镇、寺子川、华家岭、义岗川、北城铺、襄南、陇阳、李店等乡镇,流传最为广泛可谓名家辈出,“把式”接踵,久演不衰。 音乐特征 “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其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经历并独具特色。

  1、演出形式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

  2、曲调繁多,娓娓动听:“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

  3、具有“套曲”特征: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套曲”和“单曲”结合,自绐至终热情洋溢。套曲格式与结构:通渭小曲属联套体,根据剧目剧情、唱调内容变化所需,将若干首曲调依照一定的规律连套在一起,组成了一出小戏完整的唱腔。例如:《兄妹观灯》:越调—岗调—剪边—五更—大东调—小东调—东调—船曲—打牙牌—五更子—六月花—岗调—观灯调—紧述—越尾。不管任何小曲,都以越调为开头,下接背宫或其它调(背宫较为普遍),以越尾作为结束调。且有开腔“先缓后紧”,曲调“先低后高”的规律。每一出戏里有普遍应用的曲调和若干首特殊性的专用曲调(民间称为“怪调”),而在其它小曲中却很少出现。普遍应用曲调如:越调、背宫、五更、银钮丝、岗调、大哭调、剪边花、东调、越尾等,在每出小戏里少不了这些常用的曲调。专用曲调如:《刺目劝学》中的金钱调,《李彦贵卖水》中的采花调等。因这些剧目和曲调有较大的难度,在民间称为“把式曲儿”。每出小戏都会出现情感上的悲欢,节奏的快慢,当剧情需要转变缓慢时,演唱者在唱到唱调的最后一句唱调时,将节奏逐渐放慢,用过门或起板来调整节奏的稳定性,如《敬德访白袍》中由花调转为老龙苦海,《伯牙抚琴》中由带把转为京道情等。

  4 、“帮腔”特征: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小曲的帮腔是用来烘托某种感情和气氛而用,它富有艺术表现力。“一唱众合”成为小曲的又一特色。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湖南经济《湖南经济》
《湖南经济》(月刊)1986年创刊,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理论刊物。 《湖南经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向本省经济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交流改革经验。 ...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海军工程大学主办。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交流,推进科技进步...
中国测绘《中国测绘》
《中国测绘》(月刊)1992年创刊,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国测绘宣传中心(中国测绘报社)主办的公开发行的行业期刊,承担着面向全国测绘系统、行业、企业宣传党的...
食药用菌《食药用菌》
《食药用菌》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371/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药用与营养...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月刊)1993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是我国...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杂志,双月刊,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