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三是作者于情感波涛中坦露的自我形象。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以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拔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自身遭遇便脱口而出,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点拔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拔开《琵琶行》学习与鉴赏的迷雾,见到探究、感知乐府精粹的青天。
四、整体感悟,巧妙结题。
新一轮课程实验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引领学生“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发挥学生潜能,张扬个性。这就对教师的组织课堂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每一篇范文的结题教学环节也不例外。它再不是在狭义的课堂里进行,而是更加开放,形式不拘泥于让学生聆听教师的阐释与订正,而是更加丰富多彩。笔者认为,《琵琶行》一诗的结题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展开。
1、诗歌朗诵会。熟读并背诵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一项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举行《琵琶行》诗歌朗诵会,给记忆能力强、朗诵水平高、表现欲强烈的学生构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朗诵一般不要作统一要求,可脱稿朗诵,可依书朗读,并由学生干部组成评委会,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作出判断与评价。通过这种生动的竞赛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默记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感性层次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上的感知与把握。
2、开展改写比赛。在掌握了《琵琶行》一诗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改写活动,从理性层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是极为必要的。改写的内容可以是宽泛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差异、文体特长,将《琵琶行》改写成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改写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朗读,也可以在学习园地、校报校刊上发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和艺术形象再造能力,提高写作素养,又可激发学生产生成就感、自豪感,既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基础。
3、开辟学生论坛。了解作者在《琵琶行》一诗人物形象塑造、社会现实、博喻手法、环境描写、优美意境等方面的特色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经过老师点拔,改写训练等环节的学习之后,已基本掌握了这些内容,无须老师赘述。最好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或课堂之外开辟诗歌赏析论坛,让学生争论、探讨,各抒己见,在热烈地探究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对《琵琶行》一诗艺术特色的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论辩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发现美的能力,又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