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琵琶行》的教学艺术
《琵琶行》的教学艺术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陈志渊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琵琶行 教学 艺术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关键词 琵琶行 教学 艺术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人新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数十年来被列为高中学生的必读篇目,编辑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作为高中学生认识白居易、了解白居易的重要篇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
对这样一篇闪烁着乐府精神的杰出诗作,不少语文教师在都毫不例外地把它作为唐诗词欣赏学习的重头戏,使出浑身解数尽显苦心经营、条分缕析、讲透述深之能事,将这块艺术瑰宝分析得支离破碎。
笔者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要旨是运用巧妙手段,撩拔起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文本所构设的思想艺术情感世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感悟艺术美的能力,使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每一篇作品比可喻作鲜艳的桃子,教学就是教师让学生发现桃子,并挑逗起学生的食欲,欢快地站起来摘桃子吃的过程。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摘桃吃的欲望,但手够不着,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凭借物”,使学生借助“凭借物”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摘到桃子,亲口尝到桃子的甘甜,而不是教师将桃子轻而易举地摘下来,细心嚼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吃。
  因此,在《琵琶行》一诗的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勾起学生摘吃这颗精神桃子的欲望,并给学生一个“凭借物”——点拔和启示,让他们经过自身努力,摘到这颗饱含艺术果汁的桃子,与教师一起分享品尝“桃子”的甘甜与喜悦。那么,怎样才能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营造情境,巧妙导入
  1、音乐导入法。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琵琶漫奏曲”,让学生感受琵琶乐曲之美,体味琵琶节韵激越、富含弹性的艺术韵律,既而对琵琶这个传统而又现代的乐器产生好奇与爱慕,水到渠成地导入《琵琶行》的学习。
  2、名句导入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成为千古名句,常常会借助这一名句抒发感慨。如果教师用被唐诗研究家称为《琵琶行》诗眼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去撩拔学生探索全文的欲望,学生完全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全诗的学习中去。
  3、悬念导入法。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谁能将琵琶弹得回肠荡气、惊心动魄,堪称天下一绝呢?对于这样一个一时无从着手的问题,学生们一定会将答案说得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某个音乐大家,有人说是会反弹琵琶的天堂仙子,不一而足。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而不得的心理,设下悬念,迫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欢快地进入《琵琶行》诗的自读与鉴赏。
  4、故事引入法。在讲授《琵琶行》之前,教师可给学生讲授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深秋之夜,他为即将远行的客人设酒饯别。江岸边荻花泛白,霜叶血染,秋风瑟索,茫茫江水含月无语,鳞鳞东去。他们举酒浇愁,泪眼相看。即将离别之际,忽然一阵远处传来的琵琶之音打破了月夜的宁静。移船相见,原来是一位琵琶女,便邀她作了精采的演奏,那乐声如急雨嘈嘈,如私语切切,如玉珠落盘,如花底莺语,如冰下泉流,如破瓶迸水,如铁骑枪鸣,引得附近船上之人都倾身静听……讲到这儿,学生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则因势利导,引领同学们开始《琵琶行》的学习。
  二、把握关键,巧妙破题。
  巧破文题,是语文教师能否成功地、艺术地讲授一篇范文的关键所在。要把握好《琵琶行》教学中的这一关键,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教师要用精练、简短的语言对“行”这一诗歌体裁作以阐释。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记载:“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歌也,古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行,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赵德操《北窗炙辂》卷上云:“凡歌始发声,谓之引,即引矣。其声稍放焉,古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古人之言,让学生对“行”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教师对《序》不可轻视。借助于《<琵琶行>序》,我们可以让学生生动而具体的洞视《琵琶行》作者“因为长句”的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从而感知《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成为学生品味、鉴赏全诗的注脚。
  三、抓住重点,巧妙点拔。
  其一是琵琶女的出场描写。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作概括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即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渲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说她在拿身份,而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液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狍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表达手法可谓一波三折。
  其二是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诗人先用“转轴拔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作者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诗人在借助语言的音乐摹写音乐的形象时,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太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诗人不仅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这一形象,既有艺术的真实性,又有生活的典型性,面对这个代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悲惨命运的形象,怎能不让人一酒同情之泪!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江苏农村经济《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农村经济》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04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现代农...
网络新媒体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
《网络新媒体技术》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055/T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研...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环境科学》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环境科学》杂志月刊,于1976年...
麦类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359/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抗病...
钻采工艺《钻采工艺》
《钻采工艺》杂志,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177/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生产线上、...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195/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地球物理...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