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键词 琵琶行 教学 艺术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人新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数十年来被列为高中学生的必读篇目,编辑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作为高中学生认识白居易、了解白居易的重要篇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
对这样一篇闪烁着乐府精神的杰出诗作,不少语文教师在都毫不例外地把它作为唐诗词欣赏学习的重头戏,使出浑身解数尽显苦心经营、条分缕析、讲透述深之能事,将这块艺术瑰宝分析得支离破碎。
笔者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要旨是运用巧妙手段,撩拔起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文本所构设的思想艺术情感世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感悟艺术美的能力,使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每一篇作品比可喻作鲜艳的桃子,教学就是教师让学生发现桃子,并挑逗起学生的食欲,欢快地站起来摘桃子吃的过程。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摘桃吃的欲望,但手够不着,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凭借物”,使学生借助“凭借物”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摘到桃子,亲口尝到桃子的甘甜,而不是教师将桃子轻而易举地摘下来,细心嚼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吃。
因此,在《琵琶行》一诗的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勾起学生摘吃这颗精神桃子的欲望,并给学生一个“凭借物”——点拔和启示,让他们经过自身努力,摘到这颗饱含艺术果汁的桃子,与教师一起分享品尝“桃子”的甘甜与喜悦。那么,怎样才能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营造情境,巧妙导入
1、音乐导入法。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琵琶漫奏曲”,让学生感受琵琶乐曲之美,体味琵琶节韵激越、富含弹性的艺术韵律,既而对琵琶这个传统而又现代的乐器产生好奇与爱慕,水到渠成地导入《琵琶行》的学习。
2、名句导入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成为千古名句,常常会借助这一名句抒发感慨。如果教师用被唐诗研究家称为《琵琶行》诗眼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去撩拔学生探索全文的欲望,学生完全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全诗的学习中去。
3、悬念导入法。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谁能将琵琶弹得回肠荡气、惊心动魄,堪称天下一绝呢?对于这样一个一时无从着手的问题,学生们一定会将答案说得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某个音乐大家,有人说是会反弹琵琶的天堂仙子,不一而足。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而不得的心理,设下悬念,迫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欢快地进入《琵琶行》诗的自读与鉴赏。
4、故事引入法。在讲授《琵琶行》之前,教师可给学生讲授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深秋之夜,他为即将远行的客人设酒饯别。江岸边荻花泛白,霜叶血染,秋风瑟索,茫茫江水含月无语,鳞鳞东去。他们举酒浇愁,泪眼相看。即将离别之际,忽然一阵远处传来的琵琶之音打破了月夜的宁静。移船相见,原来是一位琵琶女,便邀她作了精采的演奏,那乐声如急雨嘈嘈,如私语切切,如玉珠落盘,如花底莺语,如冰下泉流,如破瓶迸水,如铁骑枪鸣,引得附近船上之人都倾身静听……讲到这儿,学生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则因势利导,引领同学们开始《琵琶行》的学习。
二、把握关键,巧妙破题。
巧破文题,是语文教师能否成功地、艺术地讲授一篇范文的关键所在。要把握好《琵琶行》教学中的这一关键,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教师要用精练、简短的语言对“行”这一诗歌体裁作以阐释。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记载:“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歌也,古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行,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赵德操《北窗炙辂》卷上云:“凡歌始发声,谓之引,即引矣。其声稍放焉,古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古人之言,让学生对“行”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教师对《序》不可轻视。借助于《<琵琶行>序》,我们可以让学生生动而具体的洞视《琵琶行》作者“因为长句”的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从而感知《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成为学生品味、鉴赏全诗的注脚。
三、抓住重点,巧妙点拔。
其一是琵琶女的出场描写。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作概括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即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渲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说她在拿身份,而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液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狍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表达手法可谓一波三折。
其二是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诗人先用“转轴拔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作者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诗人在借助语言的音乐摹写音乐的形象时,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太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诗人不仅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这一形象,既有艺术的真实性,又有生活的典型性,面对这个代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悲惨命运的形象,怎能不让人一酒同情之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