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对于现实世界的物象打动并触及内心,经过内心的酿造转化为画面的“象”。这种“转化”体现了画家面对自然语言的再创造,是心象的展现。根据绘画整体性的要求,画家被驱使追求画面造型和各种元素的一种一致的形式,其中每一种画面元素似乎都属于相同的“世界”,围绕心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画面中色彩、色调、形式和物象内容等所有的元素都是归属于心象的完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完整的契合在一起。如果我们改变其中的一项或一部分,它会从画面的其余部分中脱颖而出,毁掉画面的统一体和心象的完整性。如果画面被改变的部分与色调相关,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绘画是源于现实世界并与之平行的和谐体。在现实世界和画面之间,画家是创造者。画家带着他的情感、审美和认知去审视现实世界并与之对语。外界的现实世界与画家的内心世界相互融汇、渗透、影响。在内心中,现实社会反射着自己,选择能够表露自己的物象。心物相随,心有所感,画家必须把它客观化,形成实在的存在,形成展现心象的画面形式。对于画面,以淳朴的语言直视自我,以最直接、最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孕育着画面语言的形成。
参考文献:[1] 《具象表现绘画文选》许江 焦小健 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P297
[2] 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的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P110
[3] 《走向现代艺术的四步》意 文杜里 著 徐书城 译1987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P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