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面对自然和现实世界,观看成为绘画的必然,它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观看的方式。绘画是一种看的方法,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面对自然与其说看到了景中的事物,不如说绘画是依据它或借助它来看。将外界的现实世界与画家的内心世界相互融汇、渗透、影响。在内心中形成全新的心象,反射着自己,选择着能够表露自己的物象与形式。心物相随,心有所感,画家必须把它客观化,形成实在的存在,形成展现心象的画面形式。
关键词:观看 心象 自然 画面
面对自然和现实世界,观看成为绘画的必然。在观看中,自然万象流变不拘,不断触动我们的内心,影响我们的情感;但观看毕竟是人的一种行为,会受到人的控制和影响,人的认知、心性和情感等等都会反过来指导观看。“塞尚认为:‘绘画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贾克梅蒂也说过:‘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法’
[1]”。画面是对画家观看的表达与展现,内容与形式也是依据观看进行的再创造。面对自然,作为画者我们如何去看?看什么?成为绘画的首要问题。
一绘画的观看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观看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观看是向我们提供在现实世界生存信息,我们对所见到的事物习以为常,与它的关系完全是功能性的。作为绘画的观看几乎与这种观看方式相反,面对自然与现实世界眼睛成为一个窗子,用心去观看、去体味、去感悟、去交流。物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到视觉中。通过观看,一个新的世界在画家面前展开,自然已不是日常观看中的自然,树木也非原来传递的信息。在这里,画家眼前看到的是形状、颜色、物象间的组合结构以及触发神经与心灵的生命精神。
面对物象,看成为绘画的关键。我们知道,艺术关涉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的传达。艺术之所以区别于知识和其他人类活动的门类,是因为它传达不可言说的东西,是关于“不可言喻之物的无声的体验”。观察方式的不断探寻和拓展,使艺术家获得了新的视觉体验,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视觉图式。而我们的描绘也不仅仅是告诉观者看到的是什么,不是对现实物象的简单抄袭,而是对本我与真实的不断诠释和解读。尝试抹去主观的视觉经验和意识成见,完全依靠本质的直觉去观察物像,或者说是用眼睛去思考问题。波特莱尔说过:“天才不过是童心复活……艺术家的宗旨就是寻找出一种最接近自然的视觉的形象来,这过程其实就是回归儿童期的过程,是回归到世界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过程
[2]。” 孜孜不倦地实践着用本质的直觉去思考问题,把自我完全融入于物像之中,用主体的心灵去聆听物象的心声。面对空白的画布,眼睛巡视着自然,让心在其中行走,去感知、去交流。以真诚去感悟,在对语中流变,认识真实的本我,寻求表现真我的切合点。正所谓“道法自然”,我们选择与自然对视,让画面在对视自然的过程中寻求合乎自身生命精神的载体。
二观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无不观物取象,源于自然。受儒、道思想浸淫,中国传统思想“道法自然”,形成天人合一哲学观,成为中国绘画审美的总体精神。西方传统思想及思维方式是理性的。绘画以科学为基础,“象”是物理感受和科学认识,依靠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科学成果指导绘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看,绘画都离不开眼睛,是建立在观看的基础上的。看只是一种行为,他没有什么特别,但是观看的方式和意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思想在混杂中根植于头脑,审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会影响观看的方式和意向。
自然无穷,一切自然对象都是流转不拘的生命形态。它们是视觉的源泉,为绘画提供了参照,提供了创造的基础。观物取象,只有在看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所需之象,只有经过心的酿造才能形成画面之象。看,似乎非常简单,但却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它与作者的修养、思想、审美以及画面的风格、形式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综合性的行为。自然之象进入艺术家的审美世界时,它就从现实的空间中超脱出来,形成画面中美的对象。自然万象变化不定,用心与其对语,没有在它所在之处将视线固定,目光游移不定,不固着于某物,用心去畅游、去体味;作为观看的回应画家以某种方式被物象吸引,探索如何将吸引他的东西转换到画面上,他为这些感受和体味去寻求并创造画面。在这个过程中,眼睛看见了现实世界,看见了现实世界要成为绘画所缺乏的东西,看见了绘画要成为统一、协调的画面所缺乏的东西;在画面上看见了自己所需要的形式和表现的方式,看见了自然中不存在的具有生命了的线条,在调色板上看见了画面所期待的颜色。
面对自然与其说看到了景中的事物,不如说依据它或借助它来看。在观看中,心情会受到景象的影响,而内心世界对观看的影响在绘画中则显得更为重要。自然的现实世界是外在的客观之象,而内心的情性、心境等等则是代表了画家的本性,它必然会指导着观看的内容与方式,寻找着和改造着眼中之象。
三“艺术家拥抱整个大自然于他的视象之内,乃是为了显示它自己的情感
[3]。”绘画的本质不仅体现我们的外在感知,更主要的是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所谓“有感而发”便是指内心表现欲望的需要,内心深处的本我需要一吐为快。面对自然,让灵魂游荡其中,心有所感,则源于物而宰于心,形于臂而达于手。心物相映,相互关照,以物象观看本我的内心,用真心去观看自然的物象,在观看的过程中将内心显现,扑捉内心所感之物成于画面。发于心便是画面对作者的要求。
绘画最终要把眼中之象、心中之象描绘成画面之象。面对画面,首先要明确我们所描绘的是“画”,而非是图录式的照抄现实。在现实之象与画面之象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够将心与画面融汇到一起,而受到各种经验与规律的影响:如色彩的冷暖对比规律;比例的大小规律;造型与体积的规律;远、近的空间规律;颜料肌理的运用规律;夸张与变形的规律等等。这些经验和规律在长期的绘画实践和学习中演化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使绘画在表现过程中陷入这些经验表达的技术问题之中,而对这些技术问题解决的越好,则越容易被其束缚,不能自拔。绘画是心性的写照,面对不同的现实世界和流变的自然生命体会有不同的感悟,要时刻提醒自己用自己的眼观和心性体察对象。现实的客观总是随着时间的流变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流变中心性的感悟亦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激发画家不断的去发现和追寻,寻找适合心性表达和画面需要的形式、手法和语言。用最直观、最朴素的手法去表现对象,“无法之法”才是画面之象处理的最高境界,在不受拘泥与束缚的自由状态下,将心性直露,不断的创造着真实的画面语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